论清代贵州民族地区民间慈善事业

发布时间:2018-03-20 13:57

  本文选题:清代 切入点:贵州民族地区 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清代贵州民族地区民间慈善事业思想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因果报应学说及民间善书所宣扬的道教思想。清代贵州民族地区民间慈善事业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官员的努力推进、绅士阶层和富庶人家的积极参与以及当时社会因素的强烈作用。深入研究清代贵州民族地区民间慈善事业,有助于了解当时贵州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Abstract]:The thought of folk charity in Guizhou ethnic areas in Qing Dynasty originates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the theory of compassion and karma of Buddhism and the Taoism thought promoted by folk good books. It was because of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efforts of local officials,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gentry and the rich, and the strong role of social factors at that time.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ral society and the state in Guizhou ethnic areas at that tim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研究”(编号:11BMZ010)中期成果
【分类号】: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琦;黄永昌;;清代江南的义葬与地方社会——以施棺助葬类善举为中心[J];学习与探索;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五一;;明清会社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2 熊帝兵;刘亚中;;试析陈宏谋的丧葬思想及其助葬措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周秋光;孙中民;;政府在培育社会慈善理念方面的作用与责任研究[J];道德与文明;2008年01期

4 徐文彬;;清代台湾慈善事业简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朱浩;;我国救助工作中社会权利的发展困境[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1期

6 纪晶晶;;非正式保障的互惠因素分析[J];甘肃农业;2006年04期

7 王佳;;中国佛教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5期

8 李永军;;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若干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12期

9 曾桂林;;近20年来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史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8年02期

10 吴琦;;清代湖北津渡及其运营管理[J];江汉论坛;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樊鹏;;社会结构与社会意识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以中国国家强制职能的发展为视角[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琦;黄永昌;;善门难开:清代慈善发展的困境与应对[A];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彬;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生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王远;论社会保障理念的人文向度[D];吉林大学;2012年

3 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

4 谢志平;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D];复旦大学;2007年

5 叶舟;清代常州城市与文化:江南地方文献的发掘及其再阐释[D];复旦大学;2007年

6 凌文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许光;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福利经济视角下的城市贫困群体现象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8 杨琳;转型时期江苏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徐锋华;身份、组织与政治:1938-1958年的宋庆龄和保盟—中福会[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徐锋华;身份、组织与政治[D];复旦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正光;庄嘉如;;谈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的建设[J];中国博物馆;1985年01期

2 胡积德;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历史特点和创新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04期

3 侯天佑,吴正光;贵州民族文物综述[J];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4期

4 李玲春;;新时期贵州民族文物的保护[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05期

5 郜凯;韩会庆;郜红娟;;贵州民族银饰的市场分析及定位[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年03期

6 胡朝相;单晓刚;;贵州民族村镇的双重任务:保护文化、消除贫困[J];理论与当代;2011年10期

7 娄贵品;;杨森主黔时期贵州民族政策的制定[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8 翁家烈;;清代贵州民族关系的变化[J];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04期

9 李耀申;;试论明清之际的贵州民族社会变革[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10 任伟;;认同与契合——贵州民族文化语境中的现当代美术创作之思[J];大众文艺;2014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廖朝圣;;如何培育和打造贵州民族文化品牌[A];2014年贵州社科学术年会学术专场研讨会暨“以区域特色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2 张贤芬;;推进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A];乌蒙论坛(总第106期)[C];2014年

3 张定贵;;全球化背景下贵州民族文化的际遇与出路[A];“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田维绪;;贵州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社会学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红光;;对清代贵州民族文化变迁的思考[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6 金美;;贵州民族语底层地名命名依据和变易成因的考察[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刘宗碧;;弘扬邓小平理性思维方式,加快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建设[A];西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瞿大喜;著名作家叶辛向贵州民族图书馆赠书[N];贵州民族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晋雅芬;贵州民族社:民族之美 美美与共[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3 朱德荣;富有特色的贵州民族医药[N];贵州民族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唐林;发展贵州民族医药关键要念好“草木经”[N];贵州民族报;2012年

5 驻土耳其特约记者 李洁;贵州民族风情闪耀土耳其[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欧秀昌 贵州省苗学会副秘书长 铜仁地区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铜仁地区科技局纪委专职委员;继承和发扬贵州民族文化之我见[N];贵州民族报;2013年

7 记者 赵静 包攀;我市与贵州民族大学共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实践基地[N];铜仁日报;2014年

8 主题策划 农文成 实习记者 秦声 实习生 王婷婷;贵州民族“食文化”一隅[N];贵州民族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黎黎;贵州民族医药:亟待走一条产业化之路[N];贵州民族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杨春凌;王晓晖到贵州民族大学调研[N];贵州日报;2013年



本文编号:1639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39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8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