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角度比较郑成功与施琅的两次征台之役

发布时间:2018-03-22 03:02

  本文选题:郑成功 切入点:施琅 出处:《台湾研究集刊》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与1783年清朝统一台湾,是对台湾历史发展走向造成深远影响的两次军事行动,但这两次行动的具体进程却大相径庭。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区别,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之外,军事上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如作战方式、战场环境、武器装备、外部增援、后勤补给等,同样对战争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Abstract]:The restoration of Taiwan by Zheng Chenggong in 1661 and the reunification of Taiwan by the Qing Dynasty in 1783 were two military operations that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history, but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the two operations was quite different. In addition to the economic reasons, militar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combat mode, battlefield environment, weapons and equipment, external reinforcements, logistics supplies, etc., have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of the war.
【作者单位】: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
【分类号】: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曾景春;清初统一台湾过程中闽海制海权的争夺[J];军事历史;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邓孔昭;;施琅其人二三事[A];台湾历史研究(第一辑)[C];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涛;;荷据时期大陆汉民有组织移台及其影响[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杨彦杰;闽南移民与闽台区域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徐晓望;;论郑成功与施琅发生冲突的原因[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期

4 陈思;;从历史角度比较闽台海洋文化的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孙清玲;郑氏政权时期台湾的政治移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阮思华;浅析清朝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不利因素[J];广东史志;2003年02期

7 罗桂林;《清史稿》、《清史列传》之《郑成功传》考异七则[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05期

8 王政尧;略论康熙统一台湾及其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9 王红珍;郑成功死因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岳成驰;郑成功军事制度初探[J];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万明;;16—17世纪中叶澳门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2 杨彦杰;;闽南移民与闽台区域文化[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徐翠红;;明末清初郑氏三代与日本贸易[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陈名实;林国平;;郑成功的儒学思想及其影响[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5 刘锡涛;牛江红;;清初中国东南沿海的抗清及海防[A];海洋文化与福建发展[C];2011年

6 陈思;;从历史角度比较闽台海洋文化的发展[A];海洋文化与福建发展[C];2011年

7 李细珠;;略论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及其理台政策的演变[A];台湾历史研究(第一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宋军令;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种及其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2 李文睿;试论中国古代海洋管理[D];厦门大学;2007年

3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王昌;郑成功与东亚海权竞逐[D];厦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健;明清时期福建水师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莺;外国人眼中的郑成功[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志荣;清代福建海防战略地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孟晗;周亮工年谱[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林榕;明清时期福建海岛经济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冒亚军;明清之间耶稣会与中国政权及澳门关系研究(1557-1722)[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7 张健;论朱纨事件[D];厦门大学;2007年

8 秦四霞;明郑时期台湾儒学的创立及其内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姜卫东;明代后期中国与荷兰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路亮;清郑澎湖海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邓孔昭;;李光地、施琅、姚启圣与清初统一台湾[J];台湾研究集刊;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明;;辩护与驳诘:就施琅问题回蒋庆秋风[J];博览群书;2006年06期

2 王铎全;;关于施琅的再评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3 陈桂炳,周红;施琅保台与地缘战略[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连心豪;施琅与清初开海设关通洋[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01期

5 施伟青;施琅和东山宫前妈祖庙[J];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03期

6 李祖基;论清代政府的治台政策——以施琅与清初大陆移民渡台之规定为例[J];台湾研究;2001年03期

7 王政尧;《南堂诗钞》与施琅收复台湾[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8 冯春玲;也论施琅的气节问题[J];菏泽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9 何振良,张家瑜;施琅统台是清初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10期

10 粘良图;施琅与东南沿海展界[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子才;;为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作出重大历史贡献的施琅[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2 施伟青;;施琅与闽南文化[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施伟青;;施琅与闽南文化[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三卷][C];2011年

4 叶昌澄;;施琅与统一大业[A];守望与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邓孔昭;;施琅其人二三事[A];台湾历史研究(第一辑)[C];2013年

6 颜立水;;随从施琅建功立业的同安人[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7 邱荣裕;;清代台湾客家移垦有成之类型研究——以张达京、胡焯猷、姜秀峦为例[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8 王评章;;《沧海争流》的艺术特点及其对史剧创作的突破[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9 陈世雄;;现实主义的胜利——评历史剧《沧海争流——郑成功和施琅的故事》[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晓星;聊施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记者 宋树涛 王凡凡;晋江聚会追念施琅[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王宏志;略论爱国将领施琅[N];光明日报;2002年

4 张案;施琅其人其事[N];长春日报;2006年

5 陈壁生;当施琅争议遭遇民族主义[N];南方日报;2006年

6 本版编辑 见习记者  黄树金 通讯员  谢汉杰;东山天后宫“暗助”施琅攻台[N];厦门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赵锦飞;“保护文物,,岂能立一块碑了事”[N];福建日报;2014年

8 苏双碧;康熙和施琅[N];光明日报;2002年

9 吴伯娅;施琅对清朝统一台湾的贡献[N];学习时报;2003年

10 吴涛;晋江五处“国保”保护将升级[N];福建科技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秀琴;施琅校本课程开发[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乔喜参;多元语境下民族英雄叙事的困境[D];暨南大学;2010年

3 许晖;郑成功军事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6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46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b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