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幽州人才向后唐的转移
本文选题:五代 切入点:幽州 出处:《东岳论丛》2014年05期
【摘要】:五代后唐政权一度统一北方、在政治上大有作为(庄、明二宗时期),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其他藩镇流入的人才的贡献密不可分,而幽州就是这类人才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Abstract]:After the five dynasties, the Tang regime once unified the north, and had great political achievements (Zhuang, Ming and Erzong period, this achievemen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alent inflow from other towns, and Yuezhou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such talent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4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程遂营;士人与五代中枢政治[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严修;;重新审视冯道[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王凤翔;;五代士人群体特征初探[J];江汉论坛;2008年04期
4 房锐;虎狼丛中也立身——从《北梦琐言》所载史事论冯道[J];晋阳学刊;2004年02期
5 李晓杰;;五代时期幽州卢龙节度使辖区沿革考述[J];历史地理;2011年00期
6 任崇岳;略论冯道[J];史学月刊;1985年05期
7 曾国富;;论儒士在五代历史上的作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贞;敦煌所出灵州道文书述略——兼谈朔方韩氏对灵州道的经营[J];敦煌研究;2003年04期
2 郑以墨;;五代吴越国墓葬制度研究[J];东南文化;2010年04期
3 李晖;;以苦节自励精神 创南唐状元殊荣——唐才子伍乔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曾育荣;;五代十国时期归、峡二州归属考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段双喜;;孙鲂生平及结诗社补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郭晓燕;;五代的避讳及其利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段双喜;;唐末五代袁州诗歌考论——基于交通形势和及第进士数量变化的考量[J];江淮论坛;2012年01期
8 房锐;虎狼丛中也立身——从《北梦琐言》所载史事论冯道[J];晋阳学刊;2004年02期
9 何灿浩;吴越国方镇体制的解体与集权政治[J];历史研究;2004年03期
10 杨强强;;前蜀上层人事构成与政权稳定性的关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耀飞;;五代蜀地粟特系沙陀人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冯培红;;论晚唐五代的沙州(归义军)与凉州(河西)节度使——以“河西”观念为中心的考察[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3 闫建飞;;太平兴国四年以前的北宋边防措置[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2 房锐;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张明华;《新五代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段双喜;唐末五代江皋两湖湘赣诗歌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陶绍清;《唐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王凤翔;晚唐五代秦岐割据政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青淼;唐代盐业地理[D];北京大学;2008年
9 张晓东;汉唐漕运与军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曾育荣;高氏荆南史稿[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勇;五代科举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柏林;黄滔诗歌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胡耀飞;南唐两都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德明;吴、南唐文职幕府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张国清;后唐幕府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王凤翔;五代士人群体及士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咏梅;五代科举制度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客洪刚;五代宰相制度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丽梅;五代地方行政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彭艳芬;五代时期契丹辽朝与吴越、南唐的交聘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曾国富;;儒学对五代吴越国历史的影响[J];孔子研究;2007年05期
2 张杰;历仕四姓十一帝的冯道[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3 曾国富;士人的任废与南汉王朝的兴衰[J];岭南文史;1995年02期
4 刘浦江;辽朝国号考释[J];历史研究;2001年06期
5 任崇岳;略论冯道[J];史学月刊;198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国红;;论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2 娄金香;李亚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述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李恩柱;;人才流向刍议[J];杂文月刊(选刊版);2010年01期
4 齐秀生;;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述略[J];齐鲁学刊;2006年02期
5 文道;;“客卿”,“跨国流动”的精英[J];黄金时代;2010年02期
6 白艳秋;;战国时代人才走向态势分析[J];世纪桥;2009年01期
7 秦国利;;春秋时期贵族出奔考论[J];史学月刊;2009年06期
8 谭学书,贾永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争夺战和人才流动[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5期
9 吴培玉;;我国历代人才地理分布与流向[J];中国人才;1988年02期
10 冯庆余 ,阎忠;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J];史学集刊;199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白艳秋;论战国时代的人才解放运动[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郑玲玲;先秦人才选拔的全景式考察[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白;春秋时期“出奔”现象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4 赵昆仑;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观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77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77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