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明中后期政府灾害应对能力的嬗变——以正德、万历间两次水灾政府应对的比较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8-04-16 15:07

  本文选题:明中后期 + 灾害史 ; 参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正德十一年湖广大水和万历二十一年河南大水灾,无论是灾情还是政府应对,在明代灾荒史上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两次水灾的灾损情况、报勘程序、主赈形式、救灾措施基本相类。但正德水灾急赈迅速有力、报勘及时规范、救灾钱粮筹集较易,应对效果良好;万历水灾政府重视不够、急赈迟缓不力、救灾钱粮筹集困难,应对效果不佳。通过对两次水灾政府应对的比较可以看出,随着明中后期王朝政治的日益浑沌、财政的渐趋困窘、救荒机制的趋于僵化,政府灾害危机应对能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体现在救灾责任主体缺位、救灾抚民意识淡漠、赈济能力下降、救灾效率降低等多个方面。这些虽是灾害危机应对中的问题,却是明中后期王朝衰落的真实写照。
[Abstract]:The flood of Huguang in 11 years in Zhengde and Henan in 21 years of Wanli is representative and typical in the history of famine in Ming Dynasty, whether it is disaster situation or government response.The disaster and loss of the two floods, the reporting procedure, the main relief form, and the disaster relief measures are basically similar.However, the flood relief in Zhengde is quick and effective, and it is timely and standardized, and it is easy to raise money and grain for disaster relief, and the response effect is good; the government of Wanli flood does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flood, the emergency relief is slow and ineffectiv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raise money and grain for disaster relief.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flood responses, it can be seen that with the increasing chaos in the politic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financial embarrassment, the ossification of the relief mechanism, the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o deal with the disaster crisis shows a downward trend.It is reflected in the absence of the main body of disaster relief responsibility, the indifference of disaster relief awareness, the decline of relief ability and the decrease of disaster relief efficiency.Although these are the problems in the disaster crisis, they are the true portrayal of the decline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12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明代水旱灾害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2012CLS005) 2011年河南省高等院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11GGJS-069) 2010年河南师范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521)
【分类号】:X4;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牛建强;;明万历二十年代初河南的自然灾伤与政府救济[J];史学月刊;2006年01期

2 洪书云;;明万历年间钟化民的赈豫救荒[J];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6 周志斌;;明清时期江苏农业中的雇佣劳动状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7 于志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8 陈联;明清时期的芜湖榷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李琳琦;明清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陶明选,李勇;程演生《天启黄山大狱记》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青唐;;《水浒》“杀嫂”故事的溯源与演绎[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7 朱亚非;;明初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8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9 陈学霖;;关于《明太祖皇帝钦录》的史料[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10 南炳文;;朱元璋撰二丘乐章的重视民众思想[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关亚新;清代辽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吴为民;汉语性别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宋佳;经方50味药物在明代13位医家中的用量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飞;陈维崧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要琦;李东阳法律思想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崔永胜;旱魃为虐,如`匀绶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牛建强,汪维真;从《帝鉴图说》看16世纪末的中国帝政[J];史学月刊;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建国 ,高岚;第二届中国灾害史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年01期

2 ;欢迎订购《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增订本)[J];岭南文史;1999年02期

3 ;古为今用 继往开来——记首届中国灾害史学术会议[J];中国防汛抗旱;2005年01期

4 邹立晔,于德源,张少泉,尹均科;灾害史研究中的年代换算及其软件[J];灾害学;1997年01期

5 周琼;;灾害及其防御和应对——“西南灾荒与社会变迁”暨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2期

6 黄定国;张彦宾;许胜军;李德海;;基于巨灾的灾害民族志研究及其方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刘斐;;通史的视野与宏观的角度[J];读书;2010年05期

8 袁林;应当加强灾害历史学研究[J];中国减灾;1994年03期

9 徐心希;清代闽台地区自然灾害及其救治办法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06期

10 杨鹏程;;第五届中国灾害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杜一;;自然灾害与经济对策[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晖;在大学本科开设灾害史课程[N];河南日报;2009年

2 曹雪峰;第六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并举行[N];山西日报;2009年

3 实习记者 吴志明 通讯员 周琼;社会需求推动灾害史学科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 卓上雄 特约记者 赵懋忠 实习生 黄龙燕;热带气旋命名表更新[N];海南日报;2006年

5 危兆盖;总结历史经验 加强灾害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6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李文海邋朱浒;在灾害面前挺起民族的脊梁[N];光明日报;2008年

7 梁俊艳;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对策学术研讨会在武大举行[N];光明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何馨;为防灾减灾提供历史借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中外千年灾害数据[N];中国质量报;2000年

10 金磊;反思跨国巨灾,,呼唤科学防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段重庆;隋唐五代西南地区自然灾害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萨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地区自然灾害初探[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李楠;秦的灾异考略[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4 廖金城;民国时期黄河三角洲自然灾害研究(1912—1937)[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59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59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e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