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献学及其思想研究
本文选题:汉代 + 文献 ; 参考:《西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摘要】: 文献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记录;文献学是人们围绕文献展开的科学研究。周秦时期人们在长期的文献活动中,形成了基本的文献观和方法论,文献学因此萌生。文献学在汉代成为专学,它以周秦遗产为资本、从时代土壤汲取养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者的倾心研习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自觉而形成为学术思想理论。汉代文献学以校雠学、经学、辨伪学为主要学术形式,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多闻阙疑,无徵不信”、“崇广道艺,融会和合”为主要理论内容。汉代文献学主张积极入世、追求经世致用,并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显示出与“大一统”、“天人感应”相呼应的思想特征,同时。汉代文献学思想的最大时代缺陷,是对政治的屈从。汉代文献学及其思想确定了中国文献学的基础和发展路向,在学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Abstract]:Literature is the recor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e long-term literature activities of Zhou-Qin period, people formed the basic literature view and methodology, so the philology sprang up. Philology became a special study in the Han Dynasty. It took the heritage of Zhou and Qin as the capital, absorbed nutrients from the soil of the times, developed greatly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and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scholars, and consciously formed the academic thought theory. In the Han Dynasty, the main academic forms were collation, classics and forgery, and the main theoretical contents were "the science of distinguish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origin of examination mirror", "lack of doubt, no sign and no belief", and "worship of the art of Guangdao, fusion of harmony" as the main theoretical content. In the Han Dynasty, the philology advocated the active entry into the WTO, the pursuit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the times, which showed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choing with "the Unification of the Great Unification" and "the Induction of Heaven and Ma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greatest defect of the literature thought in Han Dynasty was the subservience to politics. The philology of Han Dynasty and its thought defined 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philology, which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in academic history.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诗铭;;从徐胜买地券论汉代“地券”的鉴别[J];文物;1973年05期
2 曹桂岑;;河南郸城发现汉代石坐榻[J];考古;1965年05期
3 宋治民;;汉代铭刻所见职官小记[J];考古;1979年05期
4 林剑鸣;;论汉代“奴婢”不是奴隶[J];学术月刊;1982年03期
5 孙机;;几种汉代的图案纹饰[J];文物;1982年03期
6 陈文华;;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农业生产技术[J];文物;1985年08期
7 毛慧明;;甘肃天水县出土汉代铜灶、铜井[J];考古;1986年03期
8 熊寥;;汉代陶瓷雕塑艺术风格窥探[J];中国陶瓷;1988年02期
9 高宇;;试析汉武帝的个性形成及其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10 陈长琦;;汉代郡政府行政职能考察[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建平;;汉代统治思想变迁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姚宏杰;;汉代博士选试制度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齐扬;杨军昌;;X射线探伤技术对汉阳陵陶俑、陶动物成型制作工艺的初步分析[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心希;;浅谈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汉代史学观念的更新[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文涛;;关于汉代“信都”的几个问题[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6 曾繁模;彭冰;;汉画艺术生产劳作类题材特色与审美意趣——以中西部地区为中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金爱秀;;试论汉代农耕画像的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凌皆兵;;由汉画看汉代的饮茶习俗[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门洋溢;;论汉画中服饰图像体现的阶级性[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佘向东;;从汉画看汉代的商业繁荣[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建强;汉代的陶厕[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罗宁毅 张雪;泰和有座汉代古城[N];江西日报;2002年
3 ;汉代科技 曾世界领先[N];北京日报;2000年
4 记者 刘云伶 刘翔霄;山西集中发掘一批汉代空心砖墓葬[N];光明日报;2002年
5 朱丽秋;罕见的汉代陶牛[N];中国文物报;2002年
6 ;汉代熊足石质砚[N];甘肃日报;2002年
7 山东 王民 柴黎亚;汉代五铢钱范[N];中国文物报;2002年
8 记者 蔺玉堂;邢台发现汉代古井群[N];光明日报;2000年
9 李京华;应重视汉代陶灶陶釜“铁官铭”的考察[N];中国文物报;2002年
10 王子今 周苏平;汉代儿童的游艺生活[N];北京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一梅;汉代文献学及其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李彤;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浙江大学;2005年
3 许大海;汉代艺术设计思想要义[D];苏州大学;2005年
4 李俊方;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郜积意;刘歆与两汉今古文学之争[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刘永强;两汉时期的西域及其经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许健;汉代礼法结合综治模式的确立及其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9 金普军;汉代髹漆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巩宝平;汉代民间力量与地方政治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庆余;汉代田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杨舒眉;汉代宫廷女性生活探微[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凤娟;汉画像石与齐鲁风俗[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徐蕊;汉代妇女服饰的考古学观察[D];郑州大学;2005年
5 高汝东;汉代救灾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宋海峰;《墨子》引书考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超;汉代“家”称谓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卉;汉代金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高志强;论汉代器具中的组合设计[D];苏州大学;2007年
10 王静;汉代玉衣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4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74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