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逆”还是“禅让”——史学视角下的“新莽代汉”与“汉魏故事”
本文选题:禅让 + 篡逆 ; 参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新莽代汉"与"汉魏故事"是两次以"禅让"方式完成的王朝更替。在皇权时代,史家们一致认定"新莽代汉"是篡逆行为,而对于"汉魏故事"则评价不一。封建帝制结束后的20世纪,对于王莽和曹操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则又多有分歧,甚至尖锐对立。史家评论多样性的背后,都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折射出时代性与客观性对于史家的制约。而在不同立场的史家著作里,这些史家通过安排情节结构来解释这两次事件,并赋予了两者完全不同的意义。
[Abstract]:The Han Dynasty of the New Mang Dynasty and the Story of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 are two dynasty changes completed in the form of "Zen concession". In the age of imperial power, historians agreed that the Han Dynasty of the New Mang Dynasty was usurpation, while the stories of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 had different comments. In the 20th century after the end of feudal monarchy, the two historical figures Wang Mang and Cao Cao were divided and even sharply opposed. Behind the diversity of historians' comments, there is a complex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which reflects the constraints of the times and objectivity on historians. In the works of historians of different positions, these historians explain the two events by arranging the plot structure and give them completely different meaning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3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4 王承丹;徐文蕾;;试论蒲松龄笔下的三国人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6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7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10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3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4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6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8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9 卪USav;;元代蒙古色目人的汉化与士人化[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10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仝卫敏;从尚贤到禅让——战国政治思想变化的一个侧面[J];南都学坛;2005年03期
2 杨权;王莽对“尧后火德”说的移植利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仓林忠;关于黄帝尧舜禹时期帝位继承制度的思辨[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4 仓林忠;关于黄帝、尧舜禹时期帝位继承制度的思辨[J];天中学刊;1996年03期
5 杨永俊;曹魏公国分封建制探析[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杨永俊;;王莽禅汉九锡礼考释[J];学海;2006年04期
7 苏嘉;;从“禅让”到“家天下”[J];出版史料;2006年04期
8 杨永俊;;西汉议禅思潮及王莽禅汉的儒家仁政礼治文化背景[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9 罗新慧;礼让与禅让——论周代“让”的社会观念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6期
10 王晓毅,丁金龙;从陶寺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看尧舜禅让[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田澍;;明代八股文略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2 王伦信;;汉代考试中的“设科射策”——对颜师古注的驳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焦国标;禅让的起期和尧舜禹的辈分[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史式;尧舜禅让事非真[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记者 卢晶;杭州 南宋德寿宫重见天日[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本报评论员 刘晶瑶;挖“曹操”出来,难道竟是为了卖票?[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永秉;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韩松;明成祖施政心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田野;《孟子》中所载孟轲所述史实真伪问题辩正[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海涛;尧舜禹权力继承问题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裴乾坤;战国时期禅让观探微[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5 谢金秋;曹魏建国统一的思想和实践[D];山东大学;2012年
6 沈祥云;清代文官保举制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74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74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