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谈洪武时期的倭患
本文选题:洪武时期 + 倭患 ; 参考:《古代文明》2013年03期
【摘要】:洪武时期以日本为基地的倭寇侵扰中国边境事件连续发生,对明朝国家安全和东部及东南从辽东到广东沿海漫长数千里区域民生造成严重威胁。这种威胁自元朝已经开始,不是由于明朝"禁海"而招致倭寇,而是倭寇持续侵扰而致明朝强化沿海地区武备与管理。洪武初期积极与日本南朝交涉,以求通过建立朝贡关系,形成中日和平、倭寇止息的稳定格局。但明朝在了解日本南北两政权皆在权臣控制下的局面以及交涉本身受挫后,转为消极外交,积极防御。在充分考虑洪武时期倭寇所造成的国家安全威胁及积极外交遭受挫折的背景下,可以看到洪武时期的所谓"海禁",是从属于其防御倭寇军事举措的政令,并非立意封闭国家海岸线,也不是为了禁绝对外贸易。洪武时期对外贸易仍以多种方式在多个方向发生,当时民间海外贸易也并未遭政府绝对禁止。洪武时期的御倭、对日外交努力皆理路清晰。
[Abstract]:In Hongwu period,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invaded the Chinese border continuously, which posed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of the eastern and southeast areas from Liaodong to Guangdong coastal areas for thousands of miles. This threat began in Yuan Dynasty, not because of the "prohibition of sea" caused by Japanese aggressors, but because of the continued invasion of Japanese aggressors to strengthen the military preparedness 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areas in the Ming Dynasty. Hongwu actively negotiated with the Japanese Southern Dynasty in the early years in order to form a stable pattern of peac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the cessation of Japanese aggress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ributary relations. However, the Ming Dynasty turned to passive diplomacy and active defense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two regimes in Japan's north and south were under the control of power and ministers, as well as the frustration of the negotiations themselves. After fully considering the threat to national security caused by Japanese aggressors in Hongwu period and the setbacks in active diplomacy, we can see that the so-called "sea ban" in Hongwu period is subordinate to its policy of defending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It is not intended to close the country's coastline, nor to ban foreign trade. In Hongwu period, foreign trade still occurred in many ways in many directions. At that time, folk overseas trade was not strictly prohibited by the government. Hongwu period of Japan, diplomatic efforts to Japan are clear.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5至19世纪世界变迁中的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研究”(项目批号:09BZS004)成果之一
【分类号】:K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金祚;策彦周良两次入明朝贡与海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李国强;;醇亲王奕媈巡阅北洋海防[J];紫禁城;1987年04期
3 王日根;明代东南海防中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02期
4 李庆新;;明代屯门地区海防与贸易[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5 荣孟源;《筹海初集》跋[J];人文杂志;1985年04期
6 郑克晟;明朝初年的福建沿海及海防[J];史学月刊;1991年01期
7 张炼;论北宋对西夏外交的失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8 任丽洁,裴琦;明代的中国对外交往[J];文史杂志;1994年04期
9 卢建一;论清初统一后的台湾海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杨桂杰;;浅谈隋唐和亲特点及其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铁钧;;明代的倭患与中国的日本学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范金民;;郑和下西洋前后的明代海防[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朱亚非;齐廉允;;论郑和的外交成就[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黄中青《明代海防的水寨与游兵》出版[A];中国明史学会通讯(第5期)[C];2001年
5 王赛时;;明代山东的海防体系与军事部署[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6 陈尚胜;;明代海防与海外贸易——明朝闭关与开放问题的初步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7 李金明;;明代后期部分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8 王日根;;明清福建民间规约与社会管理的经验与借鉴[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9 陈春声;;身份认定与籍贯问题——以明清之际金门及邻近海域“海盗”的研究为中心[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10 高学敏;;海上军事外交的成功实践——浅谈郑和下西洋与人民海军舰艇出访[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新生 李兆春;汉朝海防[N];中国海洋报;2009年
2 雷颐;全局问题需全局讨论[N];光明日报;2006年
3 高新生 李兆春;秦朝海防[N];中国海洋报;2009年
4 雪珥;王直之死[N];中国经营报;2010年
5 林盛发;沈有容功盖两岸 名扬台海(上)[N];闽南日报;2009年
6 李兆春 高新生;明朝初年海防[N];中国海洋报;2010年
7 项有仁;一寸山河一寸血[N];温州日报;2006年
8 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N];学习时报;2004年
9 高新生 李兆春;元明时期台澎海防[N];中国海洋报;2010年
10 夏冬波;闻名中外的镇海保卫战[N];江淮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曾育荣;高氏荆南史稿[D];暨南大学;2008年
2 陈欣;南汉国史[D];暨南大学;2009年
3 侯俊云;雍正朝东南海疆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崔英超;南宋孝宗朝宰相群体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道强;清代前期广东海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何爱国;明代中泰外交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朱晓乐;高丽与我国辽金王朝外交关系略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金龙善;徐熙与十世纪丽辽外交关系[D];延边大学;2004年
5 丁辉;南宋福建路的海盗与海防[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崔景日;明末清初朝鲜与明、后金及清的关系[D];延边大学;2002年
7 张伟;唐代诗文中的唐蕃外交[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卢清林;两汉外交实践初探[D];河南大学;2006年
9 刘秉承;道武朝诸事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魏珂;嘉道年间广东水师违法违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85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85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