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晖堂本《十六国春秋》的性质及其影响
本文选题:明代 + 伪书 ; 参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万历间兰晖堂所刻《十六国春秋》一向受到清人及后世学者的质疑,清刻本尽删兰晖堂本原序,更掩盖了明人辑佚补订《十六国春秋》的事实,使该书被学界以伪书定论。现存明清藏书目录著录的多个崔鸿《十六国春秋》抄本、残卷,表明原书在明代仍有流传。今存明兰晖堂本《十六国春秋》记录众多嘉兴文人参加了该书的校勘编订,各序也清晰阐述了屠乔孙、项琳之缀遗搜逸之原委。该书是明代江南文人利用民间残本、抄本整理旧籍活动的成果,是明清以来研究十六国历史的基本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学、文献学价值。
[Abstract]:The book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the Sixteen Kingdoms" carved by Calvin Hall of Wanli has always been questioned by the Qing people and later scholars. The original preface of the original book of Lanzhoutang was deleted from the Qing Dynasty, which masked the fact that the Ming Dynasty edited and revised the book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the Sixteen Kingdoms", which made the book come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with false books. Several transcripts of Cui Hong's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dicate that the original books are still circulating in the Ming Dynasty. Today and tomorrow Calvin Tang "Sixteen Spring and Autumn" records that many Jiaxing literati participated in the collation and editing of the book, and each preface clearly elaborated the original reasons for the exhumation of Tu Qiao Sun and Xiang Lin. The book is the result of the activities of rearranging the old books by the literati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Ming Dynasty. It is the basic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sixteen Kingdoms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has a high value of history and bibliograph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古籍研究所;
【分类号】:K23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达敏;;论姚鼐与四库馆内汉宋之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杨朝亮;论李绂的生平与学术[J];东岳论丛;2003年06期
3 黄彦;社会主义现实与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J];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03期
4 牛海桢;徐松及其西北边疆史地研究[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何大进;明末清初来粤的传教士与西学东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李兰琴;汤若望简论[J];世界历史;1989年01期
7 马育良;;《淮南子·要略》与近世章胡诸子学论争[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孔定芳;;论清圣祖的遗民策略——以“博学鸿儒科”为考察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9 牛海桢;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兴起的历史背景[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牛海桢;何秋涛及其西北边疆史地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3 张循;论十九世纪清代的汉宋之争[D];复旦大学;2007年
4 宁晓玉;《新法算书》中的日月五星运动理论及清初历算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07年
5 谢超凡;俞樾诸子学与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志武;《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7 周勋君;清代书法批评中对形质的描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蕾;马建忠维新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曾军;清前期《礼记》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程萌;现代伪书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4 黄伟;有所变而后大[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昕揆;近代学制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的确立[D];河南大学;2007年
6 黄立一;翁方纲诗论与清中期诗学思潮转向[D];华侨大学;2007年
7 陈典平;在尊孔与批孔之间: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婕;论《西国记法》在明清之际中国的遭遇及其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仉慧卿;晚清驻外使领地理分布与区域风气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10 郭盛;梁启超、钱穆两部同名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秉猹;唐代的文偷公[J];阅读与写作;1996年03期
2 尹树国;明代六科制度述略及简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3 汪崇{|;明代隆庆年间盐政状况分析[J];盐业史研究;2001年03期
4 马建民;吴建伟;;再论“满俊事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高晓波;黄娜;;明代北京皇宫治安管理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郑宪春;;如何评价明末东江总兵毛文龙——对话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7 陈宝良;;明代妇女的生育之职及其相关习俗[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6期
8 蔡明伦;;从对立到合流:明代言官群体与宦官的互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郑永霞;;试论明代藩府刻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王河;刘美彩;王晓丹;;明代卢之颐与他的《茗谱》[J];农业考古;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包国滔;;论明代国子监祭酒宋讷的治监之道[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张晓纪;;明代泉州府人才地理分布[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致元;;明代对凤阳府的灾蠲[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杨善群;;古文《尚书》研究——学术史上一宗严重的冤假错案[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澍;明代对河西走廊的开发[N];光明日报;2000年
2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 胡凡;明代皇帝的家庭与帝位传承[N];光明日报;2002年
3 陈光荣;明代贵阳洪边土司宋氏的兴与衰[N];贵州政协报;2001年
4 田澍(作者系西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明代甘肃的屯田与马政[N];甘肃日报;2000年
5 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 周京南;明代帝王生活的真实写照[N];中国贸易报;2000年
6 王殿芝;古代帝王与法[N];中国档案报;2002年
7 何宁生;中国古代促官学法的措施及借鉴[N];光明日报;2002年
8 王霞;“午亭山村”之河的楼[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9 陈尔俊;历代汇帖述略[N];中国文物报;2004年
10 汪桂海;明初大本堂考[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闫春;《四书大全》的编纂与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邓洪波;明代书院讲会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邱进春;明代江西进士考证[D];浙江大学;2006年
5 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永菊;明代河南的军事权贵与士绅阶层[D];厦门大学;2008年
7 田冰;明代官员谥号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李媛;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余清良;明代钞关制度研究(1429-1644)[D];厦门大学;2008年
10 宗韵;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艳娟;明代女性贞节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肖英;明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士岭;试论明代的人口分布[D];郑州大学;2005年
4 陈昕;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梁思立;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何瑞军;明代与日本足利幕府朝贡贸易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黄阿明;明代户部机构及其运作[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包诗卿;明代关羽信仰及其地域分布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9 毛雨辰;明代西北边镇边备及其得失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董萍;论明人饮食文化思想的转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85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85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