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诫的《营造法式》看宋朝建筑文化
本文选题:李诫 + 《营造法式》 ; 参考:《兰台世界》2013年17期
【摘要】:李诫的《营造法式》就以其严密的逻辑、丰富的内容、完善的系统堪称我国建筑史上杰出的代表作,为后人提供了无形的文化资产。史学界曾说中国的建筑文化于宋朝达到了一个顶点,其后的元明清只是一种遗承和模仿,并无多少突破。
[Abstract]:With its strict logic, rich content and perfect system, Li Jie's "Building French style" can be regarded a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wor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provi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asset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Historians once said that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reached a climax in the Song Dynasty, but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only a legacy and imitation, with little breakthrough.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分类号】:K244;TU-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向东;王寅君;;山西陵川龙岩寺中央殿建筑特征源流探析[J];安徽建筑;2011年02期
2 王锦坤;;徽州古民居:建筑艺术的美学新变[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毕涛;王艳;;唐宋词中建筑意象探微[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汤少哲;;解读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韩涛;;司法变奏的历史空间——从晚清大理院办公场所的建筑谈起[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6 黄晓平;;古代衙门建筑与司法之价值追求——考察中国传统司法的一个特别视角[J];北方法学;2009年06期
7 刘冬颖;“变风变雅”与春秋时代的城邑文明[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8 张永帅;;唐宋间佛塔平面变化原因探析——兼论佛教的中国化[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杜晓东;;当代中国城市建筑的审美缺失——对建筑风格“复制”的反思[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徐徐;;木之美情之韵——李庄建筑审美透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焦洋;;北宋东京皇城、宫城的“名”与“实”[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2 李敏;;略论东汉首善文化——以洛阳为例[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3 胡英盛;;浅析中国汉化佛寺建筑[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下)[C];2007年
4 郭顺利;;岭南祠堂的审美特点探析[A];海南地域建筑文化(博鳌)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瑛;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晓东;明清民居与文人园林中花文化的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龙珠多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玲;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小伟;古建筑双跨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刘晓晖;诗境规划设计思想刍论[D];重庆大学;2010年
8 廖丹;作为基本权利的居住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张以红;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南;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健;浙江山水型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空间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朱艳芳;客家围屋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刘yN;北宋亭台楼阁记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孙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居考察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年
6 张艳红;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建筑设计影响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刘芳芳;云南迪庆藏族建筑门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孟娴;云南剑川木雕装饰艺术及其传承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李衍春;中国传统建筑造型和结构对中国古典家具的影响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10 黄文泓;当代中国家具原创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嘉骧;奉献爱心 建设盲校——设计福州盲童学校的体会[J];福建建筑;1995年04期
2 周云,刘季;耗能减震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世界地震工程;1995年01期
3 徐金荣;勒·柯布西埃与立体主义(上)[J];新建筑;1995年01期
4 张晓光,张益民;从粮仓与厂房建筑艺术谈与功能的关系[J];黑龙江粮食;1996年03期
5 曹泽润;异型柱框架轻型节能建筑介绍[J];天津建设科技;1996年04期
6 韩继成;房屋建筑与节能[J];山西能源与节能;1996年01期
7 王树刚;建筑工地临时供电量的计算[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8 曹一勇;浅析建筑设计——SGI工作站的应用[J];邮电设计技术;1997年08期
9 吴玉坚,陈纲伦;乡土性建筑与乡土环境[J];新建筑;1998年02期
10 万书元;建筑中的表现主义[J];新建筑;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迅翔;;《营造法式》大木作功限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张十庆;;中日佛教转轮经藏的源流与形制[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3 蒋琳;赵建辉;崔天;龙恩深;;建筑中自然通风浅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4 汪幼江;;关于LED等点、线光源的应用[A];中国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孟华;龙惟定;;燃料电池在建筑冷热电联供中的工程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朱伟;向大海;刘方;;基于matlab的疏散仿真程序简介[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孙彦兵;郭红;黄昕;;浅谈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王道成;;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A];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学术论坛会议材料[C];2009年
9 张建;;民用建筑中的谐波及其防治[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李艳;谢小妍;余长洪;;村庄规划对农村建筑与环境技术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A];中国农村建筑与环境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驭寰;《营造法式》门窗简释[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裘振宇;伍重的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张驭寰;直棂窗与版棂窗[N];中华建筑报;2003年
4 顾孟潮;建筑设计史的沿革[N];中国建设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顾玲 见习记者 董捷;一个香山匠人的木头“情缘”[N];苏州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王玉玲;水木清华 大师风骨[N];中国测绘报;2011年
7 楼歆中;仿古建筑的柱子装饰需“推陈出新”[N];建筑时报;2009年
8 记者 郭桂香;中国营造学社建社八十周年学术论坛在京举行[N];中国文物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静;营造学社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青春[N];中华建筑报;2009年
10 记者张伟;营造学社的历史应为20年[N];中国文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丽;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D];天津大学;2010年
2 乔迅翔;宋代建筑营造技术基础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3 徐晓丽;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分析及人工冷源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张宇;中国建筑思想中的音乐因素探析[D];天津大学;2009年
5 张鹏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6 蔡良瑞;生土建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7 狄雅静;中国建筑遗产记录规范化初探[D];天津大学;2009年
8 隋鑓;中国古代木构耗能减震机理与动力特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帆;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研究再探[D];清华大学;2010年
10 常清华;清代官式建筑研究史初探[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亮;宋代室内界面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2 宁晓江;建筑的后现代语境[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3 何涛;建筑防排烟设计系统若干常见问题的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杨金平;论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及二者的互动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志刚;建筑节能及新能源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6 宋晟;大学校园建筑及环境的适应性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黄岚;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迁建工程的建筑设计[D];四川大学;2005年
8 邓盛杰;都江堰市城市建筑风貌特色研究与实践[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于志远;庭院:建筑与景观的交互[D];同济大学;2006年
10 刘_";体验建筑[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58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58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