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为“书”——班固笔下的“一代”与“始末”

发布时间:2018-05-12 10:13

  本文选题:顾颉刚叙事 + 《汉书》 ; 参考:《文史哲》2014年03期


【摘要】:一部历史文本,在作者设定中,必有其"始",亦有其"末";而在传世的文本物质样式上,例如册次、卷次、页次,莫不反映此种"始"、"末"上的序次编列。从孔子《春秋》开始,便对"始"与"末"的书写笔法赋予了高度的意义性。《史记》继承了这一书写的特性,班固笔下的《汉书》亦然。这个课题对班固而言,不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在课题。班固如何思考他的"现在"?班固立于"东汉"如何呈现"西汉"于《汉书》的书写之中?过去学界对于"汉德"的研究,多从"五德终始"入手,这是受到"顾颉刚叙事"的影响。如果跳脱"近代史学"场域,自"汉书本"《世经》入手,转向古今视野中的"编年"与"编统",则可以勾勒出一条"孔子"→"司马迁"→"刘歆"→"班固"的系谱构成。
[Abstract]:In the author's setting, a historical text must have its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text. In the material style of the text, such as the book, the volume and the page, it does not reflect the sequence of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Confucius,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was highly meaningful. Characteristic, "Han Book" under the pen of Ban Gu. This subject is not only a historical issue but also a present topic for Ban Gu. How does Ban Gu think of his "present"? How does Ban Gu present the "Han Dynasty" in the writing of the "Han Dynasty" in the Han Dynasty? The influence of "Jie Gang" narrative "if jump off" modern history "field, self" Chinese book "book of the world", to the ancient and modern vision of the "year" and "compilation", you can outline a "Confucius" - "Sima Qian" - "Liu Hsin" - "Ban Gu" of the pedigree.

【作者单位】: 台湾佛光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K2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高鑫;;五德终始说与汉代史学的正统观念[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2 邓福田;;“五德终始”学说简论[J];河池师专学报(文科版);1993年04期

3 陈江风;五德终始理论与中国古代政权更迭两种方式之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4 李正君;;水火之争——西汉高祖朝德制考[J];考试周刊;2011年35期

5 王珏;胡新生;;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思想渊源[J];理论学刊;2006年12期

6 蒋重跃;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赵潇;论五德终始说在秦的作用和影响[J];齐鲁学刊;1994年02期

8 刘敏;汉新禅代中的刘歆[J];史学月刊;2003年07期

9 汤其领;秦汉五德终始初探[J];史学月刊;1995年01期

10 王保顶;论董仲舒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及终结[J];史学月刊;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莉;;汉晋诸子“论”体考述——以《文心雕龙·论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刘金彪,龚传胜,侯荫云;中国历史四维时标网络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3 刘贵军;;范晔的东汉正统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王洁;;《隋书·经籍志》在图书分类和著录上的创新[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陈德弟;;试论十六国北朝的官私藏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陈琳国;;休屠、屠各和刘渊族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史建刚;;儒士阶层伦理天命观的重建与东汉王朝的建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李培健;;西汉法定_呈艨急鎇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熊凯;;《吕氏春秋·应同》篇新论——兼论战国后期学术之演进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王锦贵;;中华文献资源采金矿——正史史志系列简论[J];图书与情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冯培红;;关于归义军节度使官制的几个问题[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侯廷生;;冀州牧初探[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4 周运中;;杨吴、南唐政区地理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5 普慧;;两汉上郡龟兹属国及其文化遗存考臆[A];龟兹学研究(第四辑)[C];2012年

6 彭洪俊;韩杰;;帝王与五德:二十四史中所见受命帝符瑞略说[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9辑)[C];2010年

7 韩杰;彭洪俊;;三十年北朝史学研究述评[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2辑)[C];2013年

8 吴全兰;;刘向的阴阳五行学说与谶纬之学[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国权;清代金文研究}湂諿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振中;徐铉及其文学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王长顺;生态学视野下的西汉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8 林苏闽;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徐栋梁;《春秋纬》与汉代春秋学[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德权;夏燮《明通鉴》论赞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帅;西汉王国的傅、相制度[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毛丽丽;两汉楚彭城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闫彬彬;《明史·艺文志》著录《说林》等34部小说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秀峰;《汉官六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戴智恒;三国蜀汉文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海默;两晋时期地方行政运作探微[D];复旦大学;2011年

9 朱梦雯;萧纲诗歌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高国强;《狩缅纪事》校注[D];云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重跃;说“禅”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葛志毅;试论先秦五行世界图式之系统化[J];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知水;关于“黄帝之言”的两个问题[J];管子学刊;2000年01期

4 陈江风;五德终始理论与中国古代政权更迭两种方式之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5 林声;伏羲考──兼论对古代传说时代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6 王珏;胡新生;;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思想渊源[J];理论学刊;2006年12期

7 蒋重跃;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赵潇;论五德终始说在秦的作用和影响[J];齐鲁学刊;1994年02期

9 刘俊男;炎帝就是蚩尤——兼论太■神农与炎帝蚩尤之史迹[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10 胡新生;政治意识笼罩下的原始五行观——对《洪范》“五行”概念的性质及其思想史意义的再认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本文编号:1878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78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5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