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的编纂:以神■征士的附传体例为线索
本文选题:《魏书》 + 历史编纂 ; 参考:《山西档案》2015年03期
【摘要】:《魏书》附传分为"事迹类型接近者"、"经历共同事件者"、"出身同一家族者"三种情况,每类附传的写作体例都有一定之规。本文集中分析了诸位神■征士之传,发现虽然他们基本都与亲族的传记相附,但很可能最初是作为"经历共同事件者"附出的,亦即在早期北魏国史中,这些神■征士很可能集中记载,而不是象现在所见的魏收《魏书》这样散于各家传中。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出魏收时代的集体修史工作还有很多待完善之处,一方面说明魏收《魏书》的家族传特色并非袭自北魏国史,也不宜径直等同于北魏迁都洛阳后社会风尚的写照。
[Abstract]:The attached biographies of Wei Shu ar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those who have similar deeds, those who experience common events and those who come from the same famil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iographies of the gods, and finds that although they are basically attached to the biographies of their relatives, they were probably originally attached as "those who experienced common events", that is,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ese gods were recorded together, rather than scattered among their families, as is now seen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Wei Shu. This phenomenon, on the one hand, reflects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things to be perfected in the collective historical revision of the Wei Harvest era, and on the other hand shows that the family biography of the Wei Dynasty Book did not follow the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Nor should it be equated directly with the post-social fashion of Luoyang, the capital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K239.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王柳芳;;《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张金铣;;元两都之战及其社会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 阚绪良;《世说新语》词语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王寒冬;;《国语》“记言体”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刘天利;;楚狂屈原的精神个性与诗歌创作形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潘江艳;;南北朝文学相互影响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赵凯;;汉魏之际“大冀州”考[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4 王永平;徐成;;近六十年来有关南朝襄阳地区武力豪族研究述评[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绪敏;;论明清时期《史通》的流传、整理和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7 赵连赏;;明代蓟州镇总兵官服等级考识——以戚继光为例[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8 尹钧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9 胡喜云;;魏晋南北朝皇朝史书编纂“序例”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宁;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态与诗赋创作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天e,
本文编号:1878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78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