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灵魂_《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23 16:01

  本文关键词:汉代灵魂观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杭州师范大学》 2012年

汉代灵魂观念研究

黄艺彬  

【摘要】:人总在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正是对意义世界的追寻使得人区别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人首先要认清自身存在的原因。通过对早期中国及古希伯来、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一些原始文明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早期的人类普遍以灵魂来解释自身生命存在的原因。亦即是说,灵魂观念乃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理解,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追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将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汉代,是受到佛教等异质文化影响之前中华民族整体性格及文化传统大体形成的历史时期,对这样一个时代的灵魂观念进行考察无疑是富有意义的。 本文主体分为上下两篇,以灵魂观念为中心,从灵魂之“体”到灵魂之“用”,由存在到超越,全面考察汉代人对自身本然生命及应然生命的认识。 上篇三个章节分别针对“人类生命现象的原因”、“精神和肉体的关系”以及“人死后是怎样的存在”三个问题,考察汉代人对于自身生与死之现象,亦即是人之本然生命的认识。在汉代人看来,人的生命现象是因为灵魂的作用。灵魂由“魂”和“魄”构成,它们分别来自天和地,是人的精神现象和肉体活力的原因。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形成了人的生命,两者的分离则意味着人的死亡。天地之神圣性使人的灵魂分有了神性,带着神性的灵魂于是趋向于永恒。然而,人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却是有朽的,人只是一个有生有死的有限者。有朽之物不能带给人意义感,只有永恒的,才是有意义的。灵魂中的神性于是驱使着人们去超越这个有限的存在,达于神之存在的永恒之境。 在汉代人看来,神圣的仙是人类最理想的存在形式。本文下篇围绕着仙与凡之间的典型区别,展开对汉代人如何认识人之应然生命,也就是如何超越现世存在的考察。仙凡之间最显著的不同表现为永恒与有朽、自由与有限以及至善与有善有恶。本篇的三个章节分别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仙人的肉体与精神同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神所拥有的全能、自由和永恒。但是,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这些。更多的生命不是生命的终极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比生命更多。这更多的部分则以灵魂之“用”的形式体现出来。灵魂之所以有其“用”,正如其名,乃是因为它是具有灵性的存在。正是这份灵性使人得以接近神圣之存在。神不仅是全能、自由和不朽的,他同时还是至善的。完美的德性于是成为仙人的特征之一。 汉代人的灵魂观念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于自身生命存在的认识。在他们看来,人是自然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而不是其中任何一种单独的存在。三者缺一,人便非人。人同时还是一个开放性的、未完成的存在。人的一生,是一个超越自身有限性的过程;是一个追求永恒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在自然存在的基础上超越自然存在的过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34;B92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怡;张辉辉;;善何以必要——论《太平经》中以善为指向的道德观[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武利华;;“博局人物升仙画像镜”折射出东汉人的宇宙观[J];东方收藏;2011年05期

3 胡智勇;楚及西汉旌幡帛画辨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胡飞;;关于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内容的疑点分析[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孙作云;;长沙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J];考古;1973年01期

6 刘乐贤;;“生死异路,各有城郭”——读骆驼城出土的一件冥婚文书[J];历史研究;2011年06期

7 谢晓燕;魏红友;;汉代丧葬文化意识浅识[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刘祖国;;《太平经》与汉代社会文化[J];兰州学刊;2010年06期

9 徐兴无;;汉代人性论中的“魂”、“魄”观念[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胡飞;;关于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内容的疑点分析[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虹;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吕志峰;东汉石刻砖瓦等民俗性文字资料词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勤;西王母神话传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张文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范志军;汉代丧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杜鹃;汉代乐舞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朱玉周;汉代谶纬天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光华;简帛禁忌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汉代艺术中的仙山图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孙超;汉碑与两汉鬼神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燕鹏;两汉南北朝时期淫祠[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武锋;秦汉魏晋神仙观念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田镇;马王堆T型非衣帛画图像文化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7年

6 胡迪;汉代禁忌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7 刘思绮;西汉神仙观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萍;汉代画像石羽人图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焰红;汉代丧葬礼俗探析[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韦玮;从秦汉出土资料看死后的所谓地下世界[D];复旦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延年;马玉坤;;是捍卫人性尊严,并非趣味低级——《聊斋志异·犬奸》新解[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3 尹祚鹏;;浅议《聊斋志异》三教合一的天道观[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4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5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6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7 吴树勤;杨学坤;;以公心辨:辩论理念的回归与超越[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8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9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10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4 余辉胜;;从司法职权运行机制失范看司法改革[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彭彦录;;论君特·格拉斯小说中的反乌托邦情结[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宋国庆;;论北朝民歌创作的继承性——与汉代北方民歌之比较[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周涛;;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高鑫;董仲舒天人感应论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王柏中;汉代皇帝宗庙祭祀乐舞制度考述[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3 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张宏;汉代《郊祀歌十九章》的游仙长生主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5 饶宗颐;(传老子师)容成遗说钩沉——先老学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6 杨立华;论道教早期上清经的“出世”及其与《太平经》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黄金鹏;纬书与汉魏六朝文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小南一郎 ,朱丹阳 ,尹成奎;壶形的宇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9 马彪;东汉士风中的“禄利”、“名节”之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10 萧放;秦至汉魏民众岁时观念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贺西林;;从长沙楚墓帛画到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与帛画——早期中国墓葬绘画的图像理路[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2 游振群;;马王堆汉墓帛画章法的研究——一号墓帛画的分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3 施杰;;感应:谶纬语境中的神话结构与汉墓艺术[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4 王柏中;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曾维加;道教的社会传播研究——以公元六世纪前巴蜀及中国北方为中心[D];四川大学;2004年

6 吕志峰;东汉石刻砖瓦等民俗性文字资料词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汉钦;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勤;西王母神话传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9 张文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仝涛;长江下游地区汉晋五联罐和魂瓶的考古学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海娜;秦汉神仙方士文化的神学化与儒学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宋燕鹏;两汉南北朝时期淫祠[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徐丽娟;试论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艺术形象[D];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

4 武锋;秦汉魏晋神仙观念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凤娟;汉画像石与齐鲁风俗[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董睿;河南两汉画像砖艺术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侯晓宇;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邓星亮;唐代冥婚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平锋;族群记忆、文化认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常艳;汉代画像石中铺首衔环图像的形成与演变[D];汕头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理鸿;;论王船山的生死观及其现代价值[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莫莉;;语文生活与生命存在的哲学阐释[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09期

3 周霁葭;;自然在中国文学中的流转[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4 周辅成;唐君毅的新理想主义哲学(下)——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5 韩春旭;;新人类——挽起尼采的手[J];青年文学;1997年04期

6 童国萍;道不尽的长恨[J];贵州文史天地;2000年04期

7 徐安辉;;文化生态环境与生命存在的审视——《哺乳期的女人》、《雨天的棉花糖》思想意蕴探析[J];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8 潘海琴;;选择活着[J];躬耕;2007年06期

9 ;郭长征散文(四题)[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4期

10 陆永基;;卷前语[J];太湖;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基林;王茜;;“游走”与“关系”:生命存在的空间形式——韩东诗歌解读新视角[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申望;;遥寄仁弟[A];仁厚笃实的一生——王仁先生纪念文集[C];2002年

3 崔勇;;中国民居研究的文化哲学思考论纲[A];2002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贡华南;;论象——儒家哲学中象范畴的生成与特征[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殷国明;;欲望都市:女性诱惑与流行文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高杰;;从《女神》看“五四”时期郭沫若的生死变通意识[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7 方千华;;生命视野下的竞技者个体关注[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韩民青;;人:动物+文化[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9 李鲁平;;散文也可以是一种优雅的批评——评阿毛的散文[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黄艳霞;;珍爱生命,永不言弃[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雪鸿;[N];检察日报;2000年

2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柳斌;[N];中国教育报;2011年

3 洪治纲 评论家;[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4 操秀英;[N];科技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庄道秋 实习生 孙伟 通讯员 张婷;[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6 张孟军;[N];科技日报;2004年

7 徐珊(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张忠霞 陈勇;[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记者张孟军;[N];科技日报;2003年

10 马雁;[N];东方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冬梅;幸福能力及其培育[D];湖南大学;2012年

2 陈静;艺术与人的生命存在——苏珊·朗格的文化哲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郭荣君;先秦儒道生死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姜国峰;人之生命的实践生成论觉解[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傅长吉;管理的人性本质[D];吉林大学;2006年

7 朱彦明;尼采的视角主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刘慧;毛泽东的人生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曾东;教育与人的现实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储晓军;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艺彬;汉代灵魂观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2 黄庆山;生命存在的“残破”与“美化”——对孙梨小说创作的一种探索[D];河南大学;2001年

3 谢晓家;试论冯至对生命存在的本质与意义的探寻[D];中南大学;2013年

4 贺莼;论先秦两汉生死观及其对诗歌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0年

5 杜晓静;通过《平家物语》解读中世初期日本人的生死观[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敬;儒道释生死观及其现代意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张伟华;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生死观的文本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8 孙楠;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9 季爱君;回归生命存在本身[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蕾;论嵇康的生死观[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汉代灵魂观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8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8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4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