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盟誓背景下北宋对辽策略的隐忧
本文选题:宋辽盟誓 + 隐忍之忧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宋辽澶渊之盟以后的百余年间,双方关系相对稳定,又十分敏感和微妙。北宋对辽策略始终存在着挥之不去的隐忍之忧,处于胆怯的心理状态和卑屈压抑地位。盟誓限定的关系格局以及积久未泯的防范心理,对相互关系问题处理起着十分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盟誓后的真宗时期,已显露出胆怯心理的端倪。仁宗时的"关南誓书",是在恐惧心理驱使下屈辱和不平等地位条约的延伸,其不利影响大于誓书本身。神宗时卑屈的对辽策略愈加突出。辽使之来朝野牵动,表现出无尽之忧。这种辽事之忧,心态和策略上的偏失,延续至徽宗时期。女真势力兴起给宋廷了结百年之忧带来了希望,谋划联金图辽之策,表现出少有的气魄和胆识。然而却步入泥沼而不能自拔,旋即覆亡。其悲情结局是久屈思伸、纠偏过正的必然结果,留给后世的是痛心和南北对峙格局。
[Abstract]:During the more than 100 years since the Song Dynasty and Chanyuan Leagu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were relatively stable, sensitive and delicat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lways had lingering worries about Liao strategy, and was in a timid state of mind and abdication and depression. The relationship pattern defined by the oath and the long-standing psychology of prevention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and influencing the handling of the problems of mutual relations. The true period after vows has revealed the beginning of timidity. The Guanan affidavit is an extension of the Treaty of humiliating and unequal status driven by fear, and its adverse effect is greater than the affidavit itself. Shenzong's strategy of abdication and abd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Liao made it come to the government and the opposition, showing endless worries. This kind of Liao affair worry, the mentality and the strategy partial loss, continues to the Hui Zong period. The rise of Nu Zhen forces brought hope to the Song Dynasty to settle its worries for a hundred years. But into the mire and unable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immediately perished. Its sad ending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long thought and correct correction, leaving the pattern of sadness and north-south confrontation to later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4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浩;;孝子丁兰“刻木事亲”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3 万明;;明代税票探微——以所见徽州文书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4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李军;;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7 孙文政;孙仁;;金东北路界壕边堡建筑时间考[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4期(中国·齐齐哈尔金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6年
8 姜鹏;;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9 杜林渊;张小兵;;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森;;民间所谓的和田“羊脂玉”和敦煌五代文献中的“燕脂表玉”[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魏蔚;关于契丹建辽的几个重大史实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霍旭东;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8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马英菊;范成大《石湖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08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0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