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乌蛮的民族关系
本文选题:隋唐民族关系 + 乌蛮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由氐羌系民族的昆明人、叟人等发展而来的乌蛮在隋唐时处于吐蕃以东、大渡河以南,与唐和吐蕃关系密切。有隋一代,乌蛮的民族关系主要体现于隋朝征服与管理乌蛮等政治关系方面。迨至唐代,随着唐与吐蕃关系的变化,对乌蛮的治理成为唐朝对吐蕃关系调整与发展的重要筹码。这一时期,南诏乌蛮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其与唐蕃的政治关系表现为颇具时代特点的"三角关系"——根据情势发展,或役于唐廷,或附于吐蕃。从乌蛮内部来看,处于唐、蕃、南诏相连地区的部分乌蛮——东蛮,甚至出现了层级更多的民族关系。通过战争、朝贡、赏赐、民间交流等途径,乌蛮与唐朝内地的经济、文化关系得以强化和发展。与此同时,乌蛮与同源于氐、羌系的白蛮、乌蛮别种等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方面也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并逐步加强了对百越系和濮人系民族的政治统治与管理。随着对古中南半岛的骠国等的战争和统治的展开,乌蛮与骠人等外域民族的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关系也得以发展。
[Abstract]: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u Man, developed from Kunming and ancient people of Di-Qiang nationality, was located to the east of Tubo and south of the Dadu River,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ang and Tubo. During the Sui Dynasty, the ethnic relations of Wu Man we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political relations such as the conquest and management of Wu Man in the Sui Dynasty. Thu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 and Tubo, the governance of Wu Man became an important bargaining chip in the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 and Tibet in Tang Dynasty. In this period, because of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the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anzhao Wu and Tang Fan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which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served in Tang Dynasty, or attached to Tubo. From the internal point of view, in the Tang, Fan, Nanzhao connected areas, part of the Wumen-Dongman, even more levels of ethnic relations. Through wars, tributes, rewards and folk exchange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Wumen and the interior of the Tang Dynasty were strengthened and developed. At the same time, Wu Man maintained close relations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and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 political rule and management of the Baiyue and Puren nationali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r and rule over the ancient Indochina Peninsula, the exchange of good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Umm and the Biu were developed.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MZ014) 云南省“十二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规划项目(ZD201101)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2012) 云南大学第四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13)
【分类号】:K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尤中;唐、宋时期的“白蛮”(白族)[J];思想战线;1982年03期
2 李绍明;;唐代西爨及昆明的族属问题[J];思想战线;1983年02期
3 段丽波;;南诏时期的乌蛮[J];思想战线;2013年06期
4 韩军;论南诏为乌蛮蒙氏与白蛮豪族共同建立的政权[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5 马曼丽;论民族关系的实质与当代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王柳芳;;《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6 刘洪强;;《周易·井卦》与《井底引银瓶》之关系探微——兼论《周易·井卦》对《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7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赵明生;;从自然瓜果到人文瓜果——论佤族“司岗里”文化的产生及其演变[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富荣;张R箈C;;佤族《司岗里》神话与古濮人的迁徙[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梁庭望;;略论句町国的主体民族及其社会性质[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7 何正廷;;关于句町国史的研究[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8 王守仁;;《孙膑兵法、擒庞涓》中有关城邑问题的商榷[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9 宋坤;;新出唐冀州留后官李方简墓志考释[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10 赵晓明;;我国反假货币法律的考察与探究[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8期)[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7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凯;大陆移民与日本古代王权[D];南开大学;2010年
9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煜;民愤在量刑中的定位[D];湘潭大学;2010年
7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冷淑敏;再论王绩的慕陶情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姬虹;从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看美国种族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2 张增祺;王大道;;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5年02期
3 黎明;城镇化: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农村经济;2004年09期
4 李绍明;余宏模;;关于东爨乌蛮诸部的族源问题[J];思想战线;1979年04期
5 段丽波;涂晶晶;段红云;;中国西南乌蛮史研究与反思[J];思想战线;2011年06期
6 宋蜀华;论历史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方法论的探索[J];思想战线;1997年03期
7 白鸟芳郎;青山;;从石寨山文化中看到的斯基泰文化的影响——种族、民族的交流及其途径[J];民族译丛;1980年04期
8 萧凤霞;包弼德;刘平;刘颖;张玄芝;;区域·结构·秩序——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J];文史哲;2007年05期
9 张增祺;P鹚礫J];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04期
10 尤中;唐、宋时期的“乌蛮”(彝族)[J];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复生;宋代“泸夷”地区民族关系的演进[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2 李宗放;川西南彝族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概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S1期
3 郭声波;高万芬;;唐代西南乌蛮等族羁縻州相关问题之检讨[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5期
4 牙韩彰;;起敬滩、伏波庙及伏波将军的岭南缘[J];当代广西;2006年17期
5 冉守祖;大理境内的民族及其与宋的关系[J];史学月刊;1995年01期
6 郭保刚;哀牢族属新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7 胡克敏;;唐代黔中地区的罗殿国[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8 方国瑜;李京《云南志略》概说[J];思想战线;1981年02期
9 潘发生;吐蕃神川都督府[J];西藏研究;1994年03期
10 李正亭;孔令琼;;论蒙元征罗氏鬼国及其民族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惠荣;;徐霞客考察丽江的历史功绩[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何先龙;水东宋氏土司与贵州的渊源[N];贵州政协报;2005年
2 支云华;谈南中爨氏政权灭亡[N];社会科学报;2001年
3 赵锐明;元世祖平云南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4 张泉;南诏大理王陵在何处[N];云南日报;2006年
5 支云华;爨氏大姓兴亡的历史之鉴[N];云南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涛;《蛮书》文献价值浅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08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08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