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实录》川蜀作者群初探

发布时间:2018-05-24 06:53

  本文选题:《宋实录》 + 作者群 ; 参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在两宋有据可考的《宋实录》修纂官员253人次中,川蜀地区达44人次之多,居各地之首,约占全部人数的六分之一,反映了宋代川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态。南宋时期,由于中原的丧失和川蜀在国家版图中地位的突显,使川籍实录作者人数剧增,超过了号称人文渊薮的浙江和江苏。川蜀实录作者之众,与当地的史学家族及其所形成的史学传统有关,出现了纵贯南北两宋的成都华阳范家、南宋崛起的眉州丹棱李家和邛州蒲江高家。此外,眉州眉山的苏轼和隆州井研的李心传投身于实录修纂,也加重了川蜀实录作者的份量。
[Abstract]:Of the 253 officials who can be examined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Sichuan and Sichuan regions have 44 person-times, occupying the first place, accounting for about 1/6 of the total, reflecting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Sichuan and Sichuan in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due to the loss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prominence of Sichuan and Shu in the national territory, the number of actual authors of Sichuan nationality increased dramatically, surpassing Zhejiang and Jiangsu, which are known as the source of humanity. The numerous writers of Sichuan and Shu are related to the local historiography family and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formed by them. There appeared the Huayang Fan's family in Chengdu, which runs through the north and south Song dynasties, the rising Mei Zhou Li Jiali and the Qiongzhou Pujiang Gao family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addition, Su Shi of Meishan Meishan and Li Xinzhuan of Longzhou Jingyan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compilation of records, which also increased the amount of writers in Sichuan and Shu.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K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熊斌;黄博;;以史论政:宋代四川史家的前朝史研究——以范祖禹、李焘为主线的考察[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万明;;明代税票探微——以所见徽州文书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4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周兴涛;;宋代的武学博士[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李军;;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7 杨文新;;宋代状元宰相梁克家述评[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孙文政;孙仁;;金东北路界壕边堡建筑时间考[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4期(中国·齐齐哈尔金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6年

9 姜鹏;;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10 杜林渊;张小兵;;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闫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王楠;李纲在桂事迹与诗文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魏蔚;关于契丹建辽的几个重大史实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霍旭东;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9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瞿林东;;谈中国古代的史论和史评[J];东岳论丛;2008年04期

2 胡阿祥;;《六朝通鉴博议》浅说[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蔡崇榜;;宋代四川史学的特点[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4 赵荣蔚;《唐史论断》的史学批评特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谢保成;北宋前中期的唐史研究与《新唐书》重修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史研究;1997年04期

6 王天顺;试论宋代史学的政治功利主义[J];中州学刊;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勤;蜀文化神秘面纱的揭开[J];寻根;1997年04期

2 宋治民;早期蜀文化与商周文明[J];四川文物;1997年01期

3 林向;古蜀文化的发现与研究[J];寻根;1997年04期

4 郭胜强;蜀与殷商关系刍论——从甲骨文记载谈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丽梅;;南唐与前后蜀文化的比较研究[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萧易;虎视下的古蜀王国[N];成都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朱永华;临澧青山汉晋崖墓群[N];湖南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金颖;三星堆古蜀文明与滇池地区文化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28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28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f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