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世俗生活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6 02:20

  本文关键词: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世俗生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大学》 2011年

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世俗生活研究

陈春晓  

【摘要】:明清之际,欧洲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布天主教。为了完成传教目的,他们长期定居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传教、病老、死亡。从踏上中国这片土地开始,传教士们就面临着诸多生存问题。语言,是他们遭遇的首个障碍。其困难之巨大,几乎令每一位来到中国的传教士都拥有一段学习汉语的痛苦记忆。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注意汉语官话与地方方言之间的差异性,还有一些传教士为了服务于清廷而专门学习满语。经济方面,教会、宗主国、教廷提供给传教士的经费十分有限,不仅数量不均衡,而且发放没有保障。一些传教士由于长时间无法收到传教经费而生活窘迫,影响到传教工作的开展。中国人对外来宗教的抵制,令传教士不得不在其宗教初衷之上披一件世俗的外衣,以世俗身份淡化其宗教目的。他们以儒生、医生、机械师、画师等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而这些世俗身份又对其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关涉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宫廷中为皇帝服务的传教士,世俗的职务为他们增加了不菲的收入,也加大了传教士之间贫富的差距。而共同的传教目的,使传教士组织尽力协调传教士之间的收入差距。一方面,一些位高禄厚的传教士资助其他相对贫困的传教士,另一方面,传教士死后,他的财产归为所在教会,或赠给其他传教士。通过这些途径,钱财在传教士之间流动。自利玛窦的“适应政策”和“上层路线”令晚明的传教活动取得成功以来,传教士多遵循“利玛窦规矩”入乡随俗,结交上层人士,建立世俗人际关系网,从而推进其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他们相互协助,共同维系欧洲人在中国生存的一席之地。在异国他乡生存的艰难,使他们结成了历经生死的,甚至超越派系的珍贵友谊。从晚明到清初,传教士的结交重点从文人士大夫转移到满清贵族官僚。为维护宗教,传教士不断应付世俗关系,在历史的际遇及演变下,传教士的群体地位逐渐下降,他们的群体心理渐显卑微化。然而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世俗关系网最终未能保护其宗教,雍正皇帝继位后的全面禁教及驱逐传教士的命令,使明清之际天主教在中国的征程以失败告终。 目前,通过传教士对传教史、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但把传教士群体本身作为对象的研究还很不足。本文试以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的世俗生活为研究视角,以传教士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和人际交往中的“动态”为考察基调,运用比较语言学、社会心理学、比较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传教士的语言学习、世俗身份、物质生活、世俗交往和群体心理等方面,阐述这一外来功能性群体在中国的生存状况,进而探讨文化交流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8
【目录】:

  • 内容摘要2-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一、学术回顾8-11
  • 二、选题意义11-12
  • 三、研究内容12-14
  • 第一章 传教士的语言问题14-27
  • 第一节 汉语学习的巨大困难14-22
  • 一、传教士的汉语学习14-19
  • 二、汉语学习的困难19-20
  • 三、学习汉语难点分析20-22
  • 第二节 官话、满语与地方方言22-27
  • 一、满语22-25
  • 二、官话和方言25-27
  • 第二章 传教士的日常生活27-45
  • 第一节 世俗身份27-31
  • 一、民间传教士的世俗身份27-28
  • 二、宫廷供职28-31
  • 第二节 传教士的贫富31-36
  • 一、教会、宗主国、教廷的资助31-33
  • 二、北京传教士经济状况33-35
  • 三、钱财的流动35-36
  • 第三节 传教士的物质生活36-45
  • 一、服饰36-38
  • 二、饮食38-42
  • 三、出行42-45
  • 第三章 传教士的世俗交往45-66
  • 第一节 传教士与社会上层45-59
  • 一、学术与友情——与文人士大夫的交往45-47
  • 二、效力与恩赐——传教士与皇帝的交往47-53
  • 三、传教士的卑微化——与官僚权贵的交往53-59
  • 第二节 传教士的友谊与关系网59-66
  • 一、以北京为中心的传教士关系网59-63
  • 二、神父们的友谊63-66
  • 第四章 传教士群体身份与群体心理66-71
  • 第一节 西来传教士的群体性质66-67
  • 第二节 群体身份与群体心理67-71
  • 余论71-73
  • 参考文献73-78
  • 后记78-8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殿红;明末清初在华天主教各修会的传教策略述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崔维孝;;石铎琭神父的《本草补》与方济各会在华传教研究[J];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康志杰;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J];史学月刊;1994年03期

    4 汤开建;明清之际中国天主教会传教经费之来源[J];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04期

    5 苏生文;;明清来华西人吃什么?[J];文史知识;2006年07期

    6 陈国威;;鸦片战争前寓华西人饮食考[J];寻根;2008年01期

    7 张先清;;多明我会与明末中西交往[J];学术月刊;2006年10期

    8 姚小平;;现存最早的汉语语法著作——瓦罗著《华语官话语法》简介[J];中国语文;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珍珍;;教会学校与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李海红;;试析李提摩太的基督教思想——以其在《万国公报》上的言论为例[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3 陈尚胜;;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刍议[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4 刘亚轩;;明清之际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葡萄业[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5 胡小君;浅论民国时期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汤开建;陈青松;;明清之际天主教的传播与西洋宗教画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梅晓娟;周晓光;;利玛窦传播西学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梅晓娟;周晓光;;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地理学汉文西书的天主教化倾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陈九如;;中美庚款留学述论[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蒋韬;;法国传教士与17-18世纪的“中学西渐”之略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克垚;;论农业社会的世界史体系[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刘素莉;;徐光启终生未学西语的原因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吴洪成;;日本在侵华期间实施的奴化教育——中国现代史上特定的教育历史现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许方宁;;评马赖之死[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程柳;;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及思考[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胡孝德;高小平;;同曲异工——16—18世纪西学东渐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7 万明;;16—17世纪中叶澳门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8 王和平;;康熙朝御用玻璃厂与西方传教士[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9 孙泓;;从考古资料看西方动植物纹饰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及影响[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支平;;从新发现的《郑氏族谱》看明末郑芝龙家族的海上活动及其与广东澳门的关系[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曹天成;郎世宁在华境遇及其所画瘦马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瑛;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贾春阳;论“疆独”问题与美国的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一隽;从目的论看清代重大事件中口译员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睿;李氏朝鲜君臣眼中的康熙帝与雍正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珏;明清时期中西方在室内设计中的交流与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4 费立;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贾学玲;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D];山东大学;2010年

    6 刘盈;福建与西班牙东来者的自我诠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云;黄乃裳与近代福州报刊的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余雅卿;兴化美以美会文教事业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邵琴芬;论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道德教育[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清宫廷画家郎世宁年谱——兼在华耶稣会士史事稽年[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02期

    2 康志杰;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J];史学月刊;199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慧敏;;浅论利玛窦的传教活动[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7期

    2 王超杰;;利玛窦在粤涉诉的法社会学分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孙尚扬;从利玛窦对儒学的批判看儒耶之别[J];哲学研究;1991年09期

    4 龙坪;;不早不晚,在明朝[J];视野;2011年18期

    5 余三乐;历史的沉思[J];新视野;1996年06期

    6 龙坪;;不早不晚,在明朝[J];文苑;2009年04期

    7 刘晓南;;对外汉语教师海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利玛窦在中国传教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年04期

    8 龙坪;;不早不晚,在明朝[J];晚报文萃;2008年18期

    9 闻言;;天堂钟声[J];北京观察;2000年03期

    10 吴小龙;;康熙帝与如意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入与中断[J];金秋科苑;199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与天主教传教士的对话[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在徐州传教过程初探[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其柱;;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海涛;;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6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8 吴伯娅;;碰撞与裂变——清代前期中西关系刍议[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王俊才;;佛祖与基督的“烦恼”——“孝”的天尺作用论之[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10 陈建华;;清末基督教会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涛;[N];法制日报;2007年

    2 杨 欢;[N];中国商报;2005年

    3 邹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程炳生 整理;[N];社会科学报;2005年

    5 林慧;[N];期货日报;2006年

    6 晏路;[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陈清;[N];光明日报;2000年

    8 周延胜;[N];光明日报;2000年

    9 顾钧;[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威廉·格里门斯;[N];上海证券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觉醒的中国”: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蒋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传教士的悲歌[D];复旦大学;2010年

    3 崔华杰;传教士学者与中国历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6 李颖;基督拯救中国?——伦敦会传教士麦嘉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见;传教士影响下明清人物画风之嬗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张硕;花之安在华传教活动及其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9 肖应云;明清西方传教士的汉语学习与文化交流(1582-1795)[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春晓;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世俗生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孙圣英;传教士李明和他的著作《中国现势新志》[D];外交学院;2001年

    3 李广兰;明末三朝对传教士政策的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李剑;传教士在洋务教育中的活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霞;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龙伟;传教士视野中的20年代四川基督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5年

    7 熊晓曼;传教士与中国传统学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汪进春;基督教与新生活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明瑜;论鸡公山避暑地的形成及影响(1902~1937)[D];河南大学;2008年

    10 孙伟杰;“威妥玛式”拼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世俗生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3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3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a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