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兵户制度_唐朝兵募制度变革研究序言
本文关键词:唐代兵募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唐朝时期兵募制度全面探析
【序言】 唐朝兵募制度变革研究序言
【第一章】唐代兵募军事制度概述
【2.1】兵募变革的实施背景
【2.2 2.3】兵募的变革过程与影响
【第三章】兵募的重要历史地位
【结语/参考文献】兵募变革对唐代兵制的影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序 言
一、 选题由来及意义。
(一)选题由来。
兵募制度是唐代重要的军事制度之一,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笔者在翻阅有关唐代兵制的古代文献、典籍时,发现传统史学家对唐代的府兵制、募兵制、节度使制度等问题论述翔实、考证丰富,但对唐代的兵募却提及很少。又翻看近当代学者对唐代兵制的研究成果时,发现多数学者仍是侧重于研究府兵制度、募兵制度,把精力放在折冲府的考释和军镇数量的考释上,在这些领域产生了丰硕研究成果,但在兵募的研究方面并不深入。
误导后世学者的主要是古代人物和典籍中的论述。唐代人物和典籍在兵制的论述中,对府兵制的作用一味夸大,极少涉及兵募。但我们仔细考察却发现,这些人物、典籍所处的时代都在中晚唐,府兵制早已崩溃,故而他们并没有把握住府兵制的全貌。距府兵制崩溃年代最近的当属德宗朝的两位宰相-李泌、陆贽,按理说他们的言论应正确且权威,但遗憾的是他们的言论也经不起推敲。如李泌在论述府兵制时,把府兵制崩溃的缘由归结为:"武后以来,承平日久,府兵浸堕,为人所贱;百姓耻之,至蒸熨手足以避其役。又,牛仙客以积财得宰相,边将效之;山东戍卒多赍赠帛自随,边将诱之寄于府库,昼而苦役,夜挚地牢,利其死而没入其财。故自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什无二三,其残虐如此。然未尝有外叛内侮,杀师自擅者,诚以故恋田园,恐累宗族故也。自开元之末,张说始募长征兵,谓之彍骑,其后益为六军。及李林甫为相,奏诸军皆募人为之;兵不土着,又无宗族,不自重惜,忘身徇利,祸乱遂生,至今为梗,向使府兵之法长存不废,安有如此下陵上替之患哉!陛下思复府兵,此乃社稷之福,太平有日矣。"概括起来主要是:第一,府兵自身的堕坏,百姓耻于参加;第二,边疆士兵多被苦役,财产被将领没收,境遇悲惨;第三,募兵制以来,士兵成为职业兵,开始重利轻义。基于这样的原因,李泌建议德宗恢复府兵制,认为府兵制才能够保证国家的和平与安定。但是李泌对府兵制崩溃的深层次原因并没有认真考察,对府兵制的劣势也没有作深入研究,致使他片面地认为府兵制是优的,募兵制是劣的。
又如陆贽在《论关中事宜状》中曾说"太宗列置府兵,分隶禁卫,大凡诸府八百余所,而在关中者殆五百焉。举天下不敌关中,则居重驭轻之意明矣".这篇奏言里认为太宗时期府兵的数量达到八百多所。笔者翻阅《唐六典》、《通典》等唐代典籍,没有看到唐代府兵达到"八百余所"的记载,后世的典籍《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玉海》中也没有"八百余所"的记载,可见陆贽对府兵的夸大。这两位极具地位的人物对府兵制的论述显然影响了后世的判断,故《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后代典籍也持着相同的论断,极其赞美府兵的作用,对曾经在唐前期起到重要作用的兵募都语焉不详。《资治通鉴》中甚至把兵募的地方一律说成兵,又给后世学者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综合以上学术情况,笔者的论文选题定为唐代兵募制度研究。在文章中,笔者通过对唐代兵募的一系列研究来还原唐代兵募制度的整体面貌,并对唐代兵募的历史地位进行新的定位。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笔者对唐代兵募制度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首先,我们只研究府兵制和募兵制,很难去了解唐代军事制度的全貌。殊不知在这些常备兵制外,还存在一些非常备兵制,兵募是其中最重要的兵制,研究兵募制度,能够推动对唐代兵制的整体研究。其次,兵募的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兵募的变革历程、兵募变革的背景、兵募变革的历史影响、兵募的重要历史地位。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唐代中期兵制变革的细节,为研究唐代的兵制变革和唐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纵观唐代兵募制度的研究,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研究起步晚。国际上对兵募的真正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更晚一些,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第二,研究进程慢。这主要表现在研究唐代兵募的专家、学者较少,学术成果不显着,目前尚没有专门研究兵募制度的专着。第三,研究领域尚不全面。就我国学者而言,侧重于研究兵募的性质、集兵方式、服役情况等问题,对兵募的重要历史地位、兵募的变革过程、兵募变革的历史影响并没有过多述及。
本文将在前辈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在对兵募细节进行把握的同时,重点对兵募的变革历程、兵募变革的历史影响、兵募的重要历史地位进行论述,来弥补这一学术方面的不足。
2.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的军事形势迅猛发展,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为了应对这一新局面和新形势,中国的特色军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中国的军事变革涉及到军队的性质、体制、管理方法、军事结构、指挥体系、后勤保障等一系列的变更,关系重大,不容有失误。回顾历史,唐代前期的兵募制度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它的性质、集兵方式、选取原则、服役情况、装备情况,特别是兵募的变革历程,可以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思路和参考。这将有助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有序、有效、顺利的开展,因此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时间界定。
本文对兵募制度的研究范围集中在唐朝建立(618)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长征健儿尽数取代兵募这 120 年的历史。但在论及兵募的历史渊源、军镇的发展、兵募变革的历程、兵募变革的历史影响时,时间往前会延展至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往后会扩大到整个唐代中后期。
(二)空间界定。
本文的空间范围界定在整个唐代疆域范围内,因兵募的征发主要应对于边疆战争,任务有战争和镇戍两种,故本文的研究范围更集中于边疆地区。但在论述兵募变革的背景、历史影响等问题时,范围会扩展到唐代内地。
(三)相关概念。
1.兵募:唐代前期的兵种之一,系临时从民丁中招募,兵员和编制较为灵活。
有事招募,期限较短,到期轮换,或事罢即归,回到家乡就恢复民丁的身份。
2.兵募制度:唐代前期重要的军事制度,是一种既不同于唐代前期的府兵制,又不同于唐代中后期的募兵制的独立体制,有着独立的征发原则、征集方式、装备情况、服役方式。
3.募兵制:唐代中后期出现的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士兵的招募改变之前注重身份和地位的征发原则,更加注重材力。士兵作为职业兵,脱离农民身份,有利于军队的专业化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和作战能力。
4.长征健儿:又称长行健儿,唐朝中期以后镇守边疆地区的职业兵。自愿参加,兵员和编制固定,由国家提供资装和衣粮。家属可随军,国家提供房屋、田地等供给。
三、国内外学术研究状况。
唐代兵募制度的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32 年,日本着名学者滨口重国发表《从府兵制到新兵制》
一文,在文中提到了兵募为一种新兵种,但还没把兵募当做一种制度来研究。由于滨口重国的研究筚路蓝缕,所以对兵募的探讨难免有些粗糙,但却给兵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引发史学家对兵募的关注和思考。
十年以后,日本学者玉井是博发表《唐代防丁考》
一文,第一次确认兵募是军镇中非常备兵员(健儿是常备兵),在必须增加兵力时,方从诸州富户中募取,并按一定年限交替,使得兵募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1955 年,日本学者菊池英夫发表《关于唐代兵募性格与名称》
一文,文中对兵募的名称和性质进行了研究,用大量史料论证唐代前期兵募为行军的主力,这是国际上最早系统论述唐代兵募的论文。但菊池英夫先生对于兵募的集兵方式、服役情况、演变情况、重要历史地位、重要历史影响等问题没有着重论述。
我国学者对唐代兵募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史学界都把重点放在府兵制的研究上,在府兵制数量的考释、府兵制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涌现出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作有劳格的《折冲府考》、岑仲勉的《府兵制度研究》以及谷霁光的《府兵制度考释》.这些前辈学者对府兵制相关问题论述翔实、考证丰富,为笔者论文中的府兵制和兵募的比较提供了大量参考。不足之处便是,这一时期众多专家学者们还没有意识到唐代前期兵募的重要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不充分。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开始着手于对唐代兵募制度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关于兵募制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重在论述何谓兵募;第二方面是论证兵募的历史作用及兵募变革情况;第三方面是依据敦煌文书和吐鲁番文书提供的史料对兵募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方面,何谓兵募的问题里包括兵募的含义、性质、选取原则、征集方式、服役情况、行赐情况等内容。唐耕耦先生在《唐代前期的兵募》,张国刚先生在《关于唐代兵募制度的几个问题》,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对上述提到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论述,这对笔者论文中的兵募概述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唐长孺先生在另一本着作《唐书兵制笺证》中用详尽的史料考证了兵募在唐初已出现,论证了兵募的征发原则与府兵相同,即都是优先征发富户多丁有身份者,唐初时兵募带有自愿征发性质,后来兵募渐渐变为强制征发。同时还论证了武则天时所置的天兵即是由兵募组成。这为笔者在兵募概述的研究上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佐证。孙继民先生的着作《唐代行军制度研究》,书中在论述唐代行军的组成时,指出兵募是行军的主体兵员。在对兵募的具体论述中,涉及两大方面。一是兵募的转变,指出兵募最初是为了应付临时征行而征集的兵员,以后随着部分行军转为边防镇兵,一部分临时募行的兵募转为定期镇戍的兵募;二是指出编入行军的兵募都是单独成营,自成系统,其内部则按州别原则编成。同时对兵募的征发原则、集兵方式、资装情况、战术规定、后勤保障等问题也有论述。
借鉴他的研究成果,笔者对唐代兵募制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方面,之前的专家、学者大都认为府兵制在唐代军事战争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没有对兵募历史作用进行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唐代兵募的历史作用和兵募的变革情况,在这一领域成就突出的是唐耕耦先生。他在《唐代前期的兵募》中用了大量篇幅,结合众多军事战争的史料对兵募的历史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这就为笔者论文中兵募的重要历史地位提供了大量有益的材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唐耕耦先生在论证唐代兵募的作用时,所呈现的军事战争史料并不十分丰富,鉴于此,笔者在论文中将呈现更加丰富的战争史料,进行更深层次的论证。陈嘉礼先生在《唐代前期的府兵和兵募新探》中通过对府兵和兵募在唐初对外战争作用的考证,用详实的史料和比较分析手法,指出兵募在唐初对外战争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大于府兵。对于长期以来史学家只重府兵而忽视兵募作用的问题大胆质疑,得出唐代兵募在唐代对外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重要结论,这一观点对于笔者论证兵募的重要历史地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兵募的变革是兵募制度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看到了兵募变革对唐代兵制变革的重要影响。这一方面的代表作有孙继民先生的《唐宋兵制变化与唐宋社会变化》,文中指出唐代的兵制变革是"唐宋变革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唐代的兵员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强征为前提的义务兵,包括府兵、兵募、团结兵、子弟;一类是以自愿应募为基础的自愿兵,包括健儿、纩骑、义征。把唐代兵制的变革归结为征发制为主的兵制向召募制为主的兵制的演变。张国刚先生也在《唐代兵制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在谈到兵募时,他把兵募看作团结兵的一种,没有固定编制,平日在非战争状态下,一般从事公私营种活动,倘若大敌当前,或需要主动出击,边军就会按照训练过的具体队形、营阵做战争军备,严阵以待。最后得出结论,唐代军队战时和平时的作战编制在逐渐走向合一,有一个从"非兵"到"兵"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军队的雇佣职业化而出现的。文章从社会方面对兵制变化的影响和社会意义进行分析,为兵制变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这些着作都为笔者在思考兵募变革对唐代兵制转变的重大作用上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三方面,一些专家、学者十分注重从敦煌文书和吐鲁番文书中寻找兵募研究的史料,这些研究或许不是直接针对兵募问题,但是对兵募研究大有裨益。孙继民先生在《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府兵的征行制度》中通过论证府兵在军镇中数量很少的历史现象,间接论证了兵募在军镇中的重要地位。孙继民先生的《从浑小弟一组文书看唐代前期健儿制度的几个问题》、《<武周兵健、戍官行使等功状残文书>补释》,有助于笔者厘清兵募和健儿的区别,更加能突出兵募的重要历史地位。
除了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有一些着作和论文对笔者的论文撰写提供了有益借鉴。如王永兴的《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文中把兵募列为地方兵的范畴,并用详尽的史料和敦煌文献论述了地方置兵制度和地方兵的具体情况。
秦川的《武则天时期边防及其与兵募的关系》,文中指出武则天时期边防问题的出现与兵募有很大关系,具体而言与兵募的大量逃亡有关,并进一步探讨了兵募的实质、兵募的装备等问题。李锦绣的《唐代财政史稿》,重在研究唐代的财政变化和赋税变迁情况,使笔者在分析兵募变革的经济原因时,拥有了大量有关唐代赋税、户口等方面的数据和材料。还有一些吐鲁番文书对笔者的兵募研究大有益处,如《开元三年(715)西洲营名籍》(TAW108 号墓出土);菊池英夫、由旭声的《论吐鲁番出土的开元三年西州营名籍》.笔者在研究唐代兵募制度的过程中,这些吐鲁番文书提供了大量有关兵募的新材料和兵募研究的新视角,给予笔者很多启发和帮助。
经过这些专家、学者孜孜不倦的努力和研究,学术界一致达成共识,兵募制度盛行于唐代前期,是一种既不同于唐前期的府兵制,又不同于唐中后期的募兵制的独立体制。兵募制度曾在唐代前期的军事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对唐代中后期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笔者在归纳、概括国内外学术研究状况时发现,兵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对兵募的变革历程没有详细论述,使读者不能认识到兵募的变革是唐代兵制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对兵募的重要历史地位论证尚不充分,涉及战争和军镇的史料不多。若不能明确兵募在战争和军镇中所占比重情形,便无法准确定位兵募的重要历史地位。基于以上两点不足,笔者希望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兵募制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四、论文研究计划。
(一)研究目标。
由于兵募的研究较晚,学术界对兵募的研究尚未完全展开。目前所知,在兵募的诸多问题如性质、选取原则、集兵方式、服役情况等方面研究较深入,但在兵募的重要历史地位、兵募的变革历程、兵募变革的背景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论述较少。本文拟在前辈学者对兵募制度的研究基础上,从兵募的概述、兵募的变革历程、兵募的重要历史地位三个方面进行更加翔实的论述,意在展现唐代兵募的发展变化和全貌,使得读者对唐代兵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二)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节:第一节是兵募概述,使读者对唐代兵募的含义、选取原则、集兵方式等方面有个详细的了解。第二节是兵募变革历程,通过此章节读者能全面了解兵募变革的背景、变革具体过程以及兵募变革的历史影响,同时读者还可以知道这一军事变革深刻影响了唐代中后期的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面貌,意义深远。第三节是兵募的重要历史地位。通过对兵募在战争和戍镇中所占比重的分析,得出兵募在唐代前期的战争和戍镇中占主力地位的结论,从而得出兵募在唐代前期军事战争中的地位优于久被推崇的府兵,处于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研究重点、难点。
1.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用丰富的战争史料论证兵募在唐代前期军事战争中处于重要的历史地位。
2.传统的史学典籍对府兵制和募兵制多有论述,而对兵募述及较少,宋人的两部重要着作《新唐书》、《资治通鉴》在提到"兵募"的地方通常云为"兵",这就给笔者在兵募史料的整理、筛选上带来了难度。
3.证明兵募在唐代前期的战争和军镇中的主力地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掌握太宗至玄宗各个时期的战争和戍镇情形,兵募在各个时期的战争和戍镇中所占比重的多少。古人撰写史书更注重文字而不是数据的统计,这就增加了我在搜集、整理史料和数据方面的难度。
(四)研究创新点。
1.本文意在用丰富的史料、大量的数据来考证兵募在唐代前期的战争和戍镇中的主力地位,从而推论出兵募在唐代前期的军事战争中居于重要历史地位。
2.长久以来,提到唐代的兵制变革,我们便认为是府兵制转变为募兵制,这是不准确的。本文认为唐代的兵制变革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府兵转变为彍骑,一个是兵募转变为长征健儿,彍骑和健儿同时属于募兵制范畴。只有把这两部分论述完整,才能全面而准确地表述唐代兵制变革。在唐代兵制变革中,兵募的变革过程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变革的完成,才标志着唐代兵制彻底转变为募兵制。
本文关键词:唐代兵募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5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5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