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8-05-31 00:34

  本文选题:后期海 + 外贸易 ; 参考:《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摘要】:宗教因素和和追求财富为近代欧洲海外扩张的驱动力。葡萄牙人在1511年来到东亚,1554-7年租借澳门,以此为基地将中国商品销往日本、欧洲和菲律宾;西班牙于1565年开始在菲律宾进行殖民,中国—西属菲律宾—西属美洲的贸易往来,始自157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1619年将公司总部迁到巴达维亚,1624年占领台湾,对中国和日本的贸易为其在亚洲最重要的两条贸易线。另一方面,中国在1567年开海禁,民间的海上贸易因之日益兴旺。 16世纪中叶起,日本和西属美洲陆陆续续发现了大银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中国亟需白银作为大额和远距交易的货币。因此,明后期中国的海外贸易获得很大发展,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特别是生丝和丝织品)流向日本、西属美洲、欧洲,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当时江南是中国最重要的丝绸产地。 传统上,巨量白银流入中国以及可观的江南丝绸输出对中国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明末的货币危机(全球性经济萧条导致中国对外贸易萎缩引起的白银输入大幅减少)为明朝灭亡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另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长久以来引起国内学者诸多探讨;中国丝织业在明后期产生了萌芽,为1990年以前多数学者的共识。 本研究首先探讨明后期的海外贸易,特别是17世纪上半叶。接下来检视明末是否发生货币危机,以及白银输入减少与明朝在1644年的灭亡间的关连。最后,探究丝绸的海外需求对江南丝织业的发展扮演何种角色。 主要发现如下:第一、明末中国并未发生「17世纪货币危机」;第二、丝绸的海外市场对江南丝绸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和国内市场同等重要的拉力;第三、海外贸易对当时中国的「剧情主线」几无影响。
[Abstract]:Religious factors and the pursuit of wealth were the driving forces of overseas expansion in modern Europe. The Portuguese came to East Asia in 1511 to lease Macau in 1554-7, as a base to sell Chinese goods to Japan, Europe and the Philippines; Spain began to colonize the Philippines in 1565 and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Philippines and the Spanish Americas. Founded in 1602,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moved its headquarters to Badawi Asia in 1619 and occupied Taiwan in 1624. Trade with China and Japan was its two most important trade lines in Asia.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opened the sea in 1567, which led to the prosperity of private maritime trade.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16th century, Japan and Western America have been discovering large silver mines,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China urgently needs silver as a currency for large and long-distance transactions. As a result, China's overseas trade developed greatl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ith cheap Chinese goods (especially raw silk and silk) flowing to Japan, Western America, Europe, and a large amount of silver flowing into China. At that time Jiangna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of silk production in China. Traditionally, the huge amount of silver flowing into China and the considerable export of Jiangnan silk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For example, some foreign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currency crisi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sharp decrease in silver imports caused by the contrac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due to the global economic depression) was a decisive factor in the demise of the Ming Dynasty. In addition, the budding problem of capitalism in China has long been discussed by domestic scholars, and the sprouting of Chinese silk industr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s the consensus of most scholars before 1990. This study first explores overseas trad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especiall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7 th century. Then examine whether there was a currency crisi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link between the decline in silver imports and the demise of the Ming Dynasty in 1644. Finally, to explore the role of silk overseas dema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nan silk industry.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re was no "17th century currency crisis"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second, the overseas market of silk produced as important a pull as the domestic marke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lk industry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Overseas trade had little effect on China's "plot line" at that time.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4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仁忱;;满清的海禁与“闭关”[J];历史教学;1954年12期

2 李金明;明代后期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华侨出国高潮的形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0期

3 林祥瑞;略论福建华侨史的分期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4 陈希育;;清代前期的厦门海关与海外贸易[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5 沈道权;;元代海外贸易发展原因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6 李鹏飞;;浅析明代海外白银的流入[J];沧桑;2009年06期

7 何崇恩;宋代外贸小议[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03期

8 徐晓望;从《闽都别记》看古代福州商人的活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廖大珂;;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的市舶制度改革[J];南洋问题研究;1992年01期

10 仇宇浩;宋代海外贸易[J];历史教学;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栾成显;;宋元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明太祖的经济政策[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2 王介南;;郑和下西洋引发的明代海外贸易对华南沿海地区的影响[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李英魁;;宁波港及其海外贸易[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木妙;;海上丝路与环球经济——以16至18世纪中国海外贸易为案例[A];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万明;;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社会变迁[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6 李祖基;;论闽南地区的重商倾向与海外贸易——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考察[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陈尚胜;;明代海防与海外贸易——明朝闭关与开放问题的初步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8 晁中辰;;论明代海禁政策的确立及其演变[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9 万明;;明初“贡市”新证——以《敬止录》引《皇明永乐志》佚文外国物品清单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10 李金明;;明代后期部分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乔新生;警惕海外贸易保护主义的地方化[N];中国贸易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何翠云;企业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势在必行[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3 王哲;众画家掉进“海外书画贸易”陷阱[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于一贫;两宋的海外贸易与税收管理[N];中国财经报;2003年

5 实习生 闫军;网络融资助力外贸小企业[N];工人日报;2010年

6 记者 桂雪琴;海外贸易须警惕信用风险[N];中国船舶报;2008年

7 记者 孙龙;我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全新探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汤白露;对应海外贸易应收账 外管局紧急启动监管预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吴鸿丽;“天下之货仓”[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沈闻涧;广交会遇冷 2009年家电出口形势严峻[N];中国信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隆生;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D];复旦大学;2005年

2 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D];山东大学;2012年

3 何宇;清前期中日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吕英亭;宋朝涉外法律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5 闫彩琴;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越南华商研究(1640-1802)[D];厦门大学;2007年

6 黄素芳;贸易与移民[D];厦门大学;2008年

7 张晓堂;清朝对外贸易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白宪娟;明代《庄子》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赵秀荣;1500—165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0 张廷茂;16—18世纪中期澳门海上贸易研究[D];暨南大学;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瀚文;论明代中后期海外贸易思想[D];湖南大学;2003年

2 安峰;明代海禁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彭巧红;明至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的演变[D];厦门大学;2002年

4 丁乙欣;试论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英国的市场培育[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5 邓敏锐;明清海南岛海外贸易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王义松;转型时期英国乡村现代化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丹;明后期菲律宾华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李曰强;明代中菲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程洪福;论12-15世纪意大利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D];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

10 张晓曦;唐代广州蕃坊与地方经贸关系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57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57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2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