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宋士风研究
本文选题:晚宋 + 士风 ; 参考:《四川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摘要】: 晚宋士风是宋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士风是指士人(包括士大夫)的风气。本文所研究的晚宋士风包括隐逸之风、奔竞之风、奢靡之风、政争之风、空谈之风、变节之风、忠义之风等类型,,通过对上述各类风气表现与性质的分析,可以看出士风的主流是败坏。 晚宋士风的形成有诸多原因,其中主要有皇帝与朝廷的作用与影响、冗官空前严重、权相专权、士大夫生活的压力、理学的影响、士人道德的沦丧等等,其中最根本的的原因是士大夫道德的沦丧。 晚宋主流士风主要对晚宋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既使小人得志,正直之士受到压抑,人才稀少,又使台谏失职,加剧了晚宋政治的腐败;既加深了晚宋经济危机,又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最为严重的是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而晚宋非主流士风对当时社会的益处主要表现为减少了社会的动荡,延缓了宋朝灭亡的历史进程。晚宋士风既对元代文化有重大影响,又使元代对宋季士风反正而重吏贱儒;既对明末遗民思想有积极的影响,又对明代士人的空谈有消极的作用,还有对明末的忠义爱国思想有表率作用。
[Abstract]:The late Song style is a weak link in the study of Song history. Intellectual style refers to the atmosphere of scholars (including literati and officials). The late Song style studied in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style of seclusion, the wind of running for competition, the wind of extravagance, the wind of political contention, the wind of empty talk, the wind of defection, the wind of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et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and nature of the above kinds of ethos. We can see that the mainstream of Scholars is corrupt. There were many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tyle of the late Song Dynasty, including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the emperor and the imperial court, the unprecedented serious redundancy of officials, the monopoly of the power and power, the pressure of the life of the literati and officials, the influence of the Neo-Confucianism, the loss of the morals of the scholars, and so on.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moral decline of literati and officials. The mainstream style of scholars in the late Song Dynasty caused serious harm to the society of the late Song Dynasty. Even though the petty people were motivated, the upright were suppressed and the talented people were scarce, it also made Taiwan remonstrating and dereliction of duty, aggravated the corruption of the late Song Dynasty politics, and deepened the economic crisis of the late Song Dynasty. It added to the social unrest of the time. The most serious was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death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benefits of non-mainstream scholars in the late Song Dynasty were mainly reflected in reducing the social turbulence and delay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Song Dynasty's demise. The late Song style not only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ulture of Yuan Dynasty, but also made the Yuan Dynast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yle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despise Confucianism, which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thought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s bereaved people, and also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empty talk of the scholars in the Ming Dynasty. There is also a role model for the patriotic ideology of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2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学忠;;晚宋士大夫奢靡之风述论[J];江淮论坛;2006年05期
2 喻学忠;晚宋士大夫奔竞之风述论——晚宋士风研究之一[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牧原;魏晋士风:径情直言[J];石油政工研究;2003年05期
4 萧平学;唐代国势与士风转变[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5 洛秦;爵士风格的形成(三)[J];音乐爱好者;2001年07期
6 洛秦;爵士风格的变迁(一)[J];音乐爱好者;2001年08期
7 彭先国;移民与近代湖南士风[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吴功正;六朝士风与美学[J];学习与探索;1994年03期
9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博士风采录(三)[J];科技.人才.市场;1997年01期
10 周熹;一部构建新颖,见解独到的学术专著——读《晚明士风与文学》[J];文史杂志;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磊;;江左士风在陈朝的延续及其终结[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马植杰;;试论东汉的士风[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3 张金岭;;济王之死与晚宋政局[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郭培贵;;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5 霍松林;;文雄四海仰龙门[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九年)[C];2009年
6 王永平;;魏晋风度的前奏:论东汉后期士人的“激诡之行”及其影响[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孟斌斌;;浅析屠隆诗文中的政教观[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寿仙;;吕坤《弟子之职》被他人文集误收小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9 徐成志;;学融汉宋 笃于伦理践其实——刘开学术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勇;;京派及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历史学者 海亭;30年士风流变[N];东方早报;2011年
2 吉晋河 章云芳 范建刚;卫士风采[N];山西日报;2000年
3 赵鼐;神眼侠骨雅士风[N];天津日报;2011年
4 史迪;勇闯国际市场“领带大使”德士风[N];国际商报;2000年
5 范鸣;“领带大使”德士风[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6 君子;中国音乐市场即将刮来爵士风[N];中国文化报;2004年
7 邓娟 董水荣;董水荣美国打市场[N];中国企业报;2005年
8 孙绍振;博士风流[N];文艺报;2004年
9 全民;人步一代国士风 笔追万古国画魂[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盛大林;政府应做遵宪守法的表率[N];法制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学忠;晚宋士风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刘中玉;元代士风丕变下的画学思想[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3 程世和;汉初士风与汉初文学[D];苏州大学;2001年
4 李强;庆历士风与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兰花;曹魏士风递嬗与文学新变[D];浙江大学;2012年
6 张再林;中唐——北宋士风与词风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7 王建国;东晋南迁士族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5年
8 李磊;东汉魏晋南北朝士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婷婷;宋季士风与文学[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黄之栋;强权祭坛上的文人与文学[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光安;叶适的士风观[D];中国计量学院;2012年
2 赵云杰;浅析明末社会巨变与士风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凤翔;五代士人群体及士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邢万全;士风和世俗[D];宁波大学;2009年
5 吴宁;两宋士风述论[D];暨南大学;2003年
6 王丙申;晚宋理学的境遇(1208-1279)[D];暨南大学;2010年
7 孙念超;东汉后期士风与士人心态探析[D];郑州大学;2000年
8 张杰;欧阳修散文与庆历士风建设[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静;东汉社会与东汉士风[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坤;宋代辟举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58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5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