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李斯人生历程中不同时期的政治儒学色彩
本文选题:李斯 + 儒学 ; 参考:《兰台世界》2014年09期
【摘要】:秦朝宰相李斯是荀况的传人,多被后世看做法家的代表,其实李斯个人及其在政治表现上都带有鲜明的儒学倾向。本文从李斯其人其政着手,探讨李斯与儒学的关系,分析了他见利忘义性格的由来及由性格决定的命运。
[Abstract]:Li Si,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Qin Dynasty, was a descendant of Xunguang, and was often represented by the doers of later generations. In fact, Li Si himself and his political performance had a distinct Confucian tendenc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ese and Confucianism, and analyzes the origin of his profit-seeking and the fate determined by his character.
【作者单位】: 吉林化工学院;
【分类号】:K233;D6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武勇;;感悟李斯践行法家思想的一生——读《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J];法制与社会;2010年03期
2 陈曦;;李斯其人其政的儒学色彩[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夏立君;;李斯:中国古代思想分水岭[J];散文百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明中;;秦朝丞相李斯的法律思想述要[J];兰台世界;2012年27期
2 魏彬;;李斯从政生涯及其对秦代法家思想政治的研究[J];兰台世界;2013年3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付志红;;李斯刻石文的文学观照[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2 师建峰;;法家思想的思想主张及对我国法制建设现实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7年06期
3 朱绍侯;对李斯功过的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李云凯,孙开禹;试论秦朝“法治主义”的经验教训[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高旭;;论李斯的“督责之术”[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吴龙辉;李斯与儒学[J];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远江;;“终结者”李斯[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10年02期
2 楚欣;;李斯的教训[J];炎黄纵横;2007年08期
3 刘黎平;;李斯:死于老鼠哲学的一代宰相[J];爱情婚姻家庭(风云人物);2011年07期
4 徐勇;;秦统一前后的李斯[J];历史教学;1985年02期
5 孔令升;恶人的悲剧——谈李斯其人[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6 白芳;;四十年来李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高校社科信息;1999年04期
7 牟丕志;;李斯之死[J];世纪行;2002年12期
8 孟宪实;;一只老鼠的两样人生[J];国学;2011年08期
9 王中华;秦朝禁儒运动质疑[J];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10 牟丕志;;一只“仓鼠”的命运[J];椰城;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志斌;;秦二世胡亥夺位说质疑[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2 徐心希;;浅谈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汉代史学观念的更新[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沈刚;;秦代养客之风新论[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5 戈春源;;试论六朝吴地经学的特点及其影响[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6 李华瑞;;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7 杨东晨;杨建国;;秦朝“以吏为师”及其相关问题考辨[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黄明珍;;试论董仲舒的大一统观[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9 杨树藩;;秦二世皇帝诏书[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孙文礼;;秦始皇“赐公子扶苏书”考[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献中心 郑成宏;高丽女性与蒙古族接受儒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魏宗禹;傅山的学行与儒学[N];太原日报;2007年
3 陈宗光;走进庆元古村落[N];丽水日报;2006年
4 董文存 赵燕平 戴桂玲;李斯为何被腰斩[N];中国档案报;2004年
5 棠溪;囿之为败亦大矣[N];光明日报;2005年
6 顾钧;明清之际传教士的“格义儒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陆蔚;唐代云南的儒学传播[N];云南日报;2001年
8 魏星斗;历史上的永登教育[N];兰州日报;2005年
9 江林昌;五千年中国学术史[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徐风;扶苏的悲剧[N];吉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王万志;金代区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杨世文;宋代经学怀疑思潮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秦跃宇;魏晋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6 张亲霞;先秦儒家君权思想的历史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焕君;魏晋南北朝丧服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董刚;元末明初浙东士大夫群体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韩毅;宋代僧人与儒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10 王建军;元代国子监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楠;《盐铁论》的主要思想及其文学价值[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志伟;论经学与汉武帝的政治变革[D];南昌大学;2006年
3 张循;周秦间孔门私学组织的成立及其在黄河流域的迁变[D];四川大学;2004年
4 李海棠;儒学在元代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曲辉;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喻彦彦;河间献王刘德学术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7 朱茹;宋代江西孔庙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庆华;从《史记》、《汉书》看汉代妇女地位及其成因[D];湘潭大学;2003年
9 刘峰久;汉代儒学神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10 于海平;柳宗元与中唐儒学[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70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70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