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后期的海上力量和东亚地缘博弈
本文选题:张保皋 + 海权 ; 参考:《史林》2013年02期
【摘要】:唐朝后期新罗张保皋的海洋活动带有海权性质,其形成的政治原因是多元的。唐朝的国策导致其战略上重视内陆,放弃海上开拓的地缘政策的形成。淄青镇李氏集团曾一度割据海疆,构成海上影响力,但被唐宪宗平定。此后,唐朝便默许张保皋海洋势力的兴起。
[Abstract]:The marine activities of Zhang Baogao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had the nature of sea power, and their political reasons were diverse. The national policy of the Tang Dynasty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its geo-policy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to the inland and giving up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sea. Ziqing Town Li Group once severed the sea, constituting maritime influence, but was ruled out by Tang Xianzong. Since then, the Tang Dynasty acquiesced in the rise of Zhang Baogao maritime forces.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E291;K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晓东;;唐太宗与高句丽之战跨海战略——兼论海上力量与高句丽之战成败[J];史林;2011年04期
2 孙光圻;;公元8~9世纪新罗与唐的海上交通[J];海交史研究;1997年01期
3 樊文礼;唐代平卢淄青节度使略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尚胜;;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刍议[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2 黄冬云;唐代职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历史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方胜;;晚唐诗人曹松生平事迹考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李娜;;李端与佛教之关系略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保宏彪;;唐肃宗兴复基地取舍于朔方和河西的原因[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王贺;;唐及唐前哀册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士尊;;辽泽:影响东北南部历史的重要地理因素[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崔晓莉;;突厥与中原王朝联姻政策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付庆周;;唐太宗之崇兴儒学[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张芳;;《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史论解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范淑英;;仙道之象——神仙道教对唐千秋镜的影响探析[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黄楼;;唐宣宗朝地方政局初探[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4 薛平拴;;论唐代商人阶层的政治意识与自卫意识[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5 于赓哲;;唐代人均食盐量及盐的使用范围[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6 拜根兴;侯振兵;;论唐人对高句丽及高句丽遗民的认识[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7 赵澜;;唐代官员服丧行为的全面制度化及其社会意义[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8 陈丽萍;;唐睿宗豆卢贵妃史事考证[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9 朱振宏;;阿史那摸末墓志笺证考释[A];唐史论丛(第十五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振中;徐铉及其文学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汪家华;唐代长史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范明静;大历、贞元文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景勇;中国古代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会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春明;唐朝四方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师存勋;李奎报咏史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许慧君;论晚唐背景下的许浑咏史怀古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世伟;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4 刘丽敏;李氏朝鲜官制及其所受中国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现;《全唐诗》中的山石意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胡嘉;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生成、演进及其优化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王军兵;新出土墓志与唐代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刘本栋;五代至北宋初期刑部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冯文娟;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立法[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凤莉;清代按察使司法职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暾;;唐朝与高句丽、百济关系的恶化及其原因[J];北方文物;2008年02期
2 杨秀祖;隋炀帝征高句丽的几个问题[J];通化师院学报;199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赓哲;贞观十九年唐对高丽的战争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日善;百济与中国的关系[D];延边大学;2001年
3 张国亮;唐征高句丽之战的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润;自然环境·地缘政治·新技术与秦统一中国——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为基础的新的考察角度[J];新东方;2002年04期
2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吉家友;;魏惠王以后地缘政治变化与魏国战略策略得失之探析[J];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01期
4 孙璎珞;;试论北宋立国形势与宋初政府机制的架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李鸿宾;;唐朝的地缘政治与族群关系[J];人文杂志;2011年02期
6 杜文玉;;唐末五代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特点[J];人文杂志;2011年02期
7 李鹏年;冯麟阁与东亚义勇军及其被收抚[J];历史档案;1984年02期
8 牟发松;汉唐间的中日关系与东亚世界[J];史林;2004年06期
9 陆韧;;元代西南边疆与麓川势力兴起的地缘政治[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03期
10 萧映朝;;河南地收复前的代北形势与汉初地缘政治[J];兰州学刊;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庄从勇;;试论郑和船队对海洋的控制运用[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余丰;;从明末清初郑氏的海上经营看中国古代的海权维护[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高明士;;宾贡科的起源与发展——兼述科举的起源与东亚士人共同出身之道[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4 刘凤鸣;;登州在唐代中日关系中的重要地位[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5 杜文玉;;隋唐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其特点[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6 广禄;李学智;;《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译注》序[A];满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7 赖进义;;郑和远航的战略原因[A];“睦邻友好”郑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刘刚 冬君;民间海权时代的中国梦想[N];中国经营报;2011年
2 刘洪石;一衣带水 一叶可航[N];连云港日报;2005年
3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陈淳;从东亚最早陶器谈跨湖桥和小黄山遗址年代[N];中国文物报;2006年
4 张峡;石岛湾 唐代对外开放的窗口[N];中国海洋报;2000年
5 记者 陈茁;中原古兵器赴澳参展[N];河南日报;2006年
6 实习生 胡艳婷邋记者 李稹;当时临安城堪称“世界第一大都”[N];杭州日报;2008年
7 崔寅;纪念遣隋使·遣唐使1400周年国际研讨会开幕[N];人民日报;2007年
8 ;报刊首次关注无线电广播[N];中华新闻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于爱华;南宋地缘政治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 韦祖松;北宋国家安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车垠和;8-9世纪唐罗日地方涉外权力的增强与东亚贸易圈的形成[D];山东大学;2009年
4 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王冬青;明朝朝贡体系与十六世纪西人入华策略[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赓哲;贞观十九年唐对高丽的战争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晓云;明代中国、日本、琉球关系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艳荣;“张骞凿空西域”历史现象再探讨[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郭晓勇;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及其中断原因[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红梅;从在唐新罗人看在唐新罗关系——以新罗人在唐聚居区为中心[D];延边大学;2003年
6 朱晓乐;高丽与我国辽金王朝外交关系略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金龙善;徐熙与十世纪丽辽外交关系[D];延边大学;2004年
8 张暾;七世纪前期的东北亚政治关系与白江之战[D];延边大学;2007年
9 冯立君;九世纪中韩日三国外交制度比较[D];延边大学;2010年
10 任中义;战国七雄对外战略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71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7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