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女子再嫁问题考略

发布时间:2018-06-03 08:48

  本文选题:两汉 + 女子 ; 参考:《兰州学刊》2013年06期


【摘要】:纵观两汉400余年历史,女子再嫁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在这些再嫁的女子中,既有身份高贵的社会上层,亦有出身卑微的百姓平民,可见此时的女子再嫁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就这些再嫁女子当时所属的婚姻状态而言,可将其分为离婚再嫁、夫死再嫁以及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再嫁等三类。汉代已婚女子能够相对自由地选择再嫁固然离不开当时女子在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其所拥有的较高社会地位,然而,家长态度、国家政策乃至当时的社会风气等因素亦不可小觑。同时也应看到,虽然汉代女子在再嫁问题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但"一醮不改"的观念正逐渐成为束缚已婚女子的精神枷锁,而宽松的社会环境亦渐趋为"三从四德"的社会思潮所吞噬。
[Abstract]:Throughout the more than 400 years of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the phenomenon of women remarrying appeared in endlessly and frequently. Among the women remarried, there were not only the upper strata of the society with noble status, but also the common people of humble origins. It can be seen that women remarry at this time is a very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In terms of the marital status of these remarried women at that time,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divorce remarriage, death remarriage and remarriage during the marriage relationship. It is true that married women in the Han Dynasty were able to choose to remarry relatively freely because of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women in economic life and their higher social status at that time. However, the attitude of parents, National policy and even the social atmosphere and other factors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although women in the Han Dynasty had greater autonomy in remarrying, the concept of "no change in one ceremony" wa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spiritual shackle for married women. And the loose social environment is gradually swallowed up by the social trend of "three conformities and four virtue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分类号】:K234;C9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晓燕;;从婚姻、家庭看汉代妇女的地位[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02期

2 林红;;汉代女性婚姻自主权探析[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02期

3 王扬;试论汉代妇女在婚姻生活中的自主地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4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7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8 朱秀敏;;浅论扬雄散文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9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10 董常保;;羌族《招魂》唱经与《楚辞·招魂》的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7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8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范云峰;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标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平;王勤金;;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先令券书》初考[J];文物;198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娜;;初探乞巧民俗事象的发展演变及其存在意义[J];科学之友(B版);2008年10期

2 王树平;;浅谈“文”“献”二字的演变[J];青年文学家;2009年06期

3 陈晓红;;试论《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其演变[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杨丹丹;;简析汉族的冠笄之礼及其演变[J];经营管理者;2010年12期

5 庞瑞红;;《诗经》中媒的演变及对后世礼教的启蒙[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年05期

6 程本慧;;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张伟香;唐忠顺;;论英汉词汇的显性和隐性性别歧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陶磊;;试论明清戏剧小说中木兰题材的演变[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毕小红;;“姑娘”称谓语的语义演变及对称谓缺环的弥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刘丽;;从评《离骚》看两汉文学思想之演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方;李春阳;邵晓军;;从比赛质量看中国女子足球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思考之一[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2 王艳;刘雅玲;;对我国优秀女子乒乓球削球打法运动员技战术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王新坤;丁华;唐光大;高振国;臧广悦;;女子拳击运动员赛前部分生化指标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4 田石榴;沈学军;刘宇;韩冬;;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一分钟冲拳速度和伸肌力矩与血乳酸之间的关系[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5 曾腊梅;;称谓词“奴”的变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朱东方;;略论“女子”与“肝”[A];全国第六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02年

7 王丽莉;;浅谈本科生女子选项课[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洪水英;;浅谈中国古今女子称谓的文化内涵[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温搏;王静;;优秀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评价标准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田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演变及分析[A];上海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征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庆瑞;“涉案剧”从这里开始突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2 杨秀娟;乡村“土文艺”也要创品牌[N];嘉兴日报;2007年

3 辛俭强邋钱荣;英国队再破世界纪录[N];人民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张兰珍;与大山厮守8年的奇女子[N];山西日报;2005年

5 彭学云;看得见的昨天[N];中国妇女报;2003年

6 伴月;女子十二乐坊 美国观众为何这么爱[N];中国改革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李国清 陈群安;谁说女子不如男[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胡虹娅;“求特不求全,求精不求大”[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张秋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让美丽引领青春消费[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虞云国;缠足 从后宫向民间蔓延的悲剧[N];成都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国伟;走向宪政[D];吉林大学;2005年

2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战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曾献飞;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卫星;先秦至两汉出土甲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王春和;我国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龚志武;远程开放大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金其;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独立学院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沈惠平;美国民族主义对当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秋芸;从民国时期的《妇女杂志》看中国近代婚礼服的变迁[D];江南大学;2009年

2 汪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城乡政策及城乡关系的演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牛慧芳;《汉书》同义词先秦两汉演变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雪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变与革新[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雪芬;试论北朝时期中原北方弥勒造像的演变[D];郑州大学;2005年

6 张兰星;宗教改革与欧洲婚姻演变[D];四川大学;2005年

7 宋小伟;当代中国乡村秩序格局的演变与重建[D];山东大学;2005年

8 穆键;国民政府对印支之政策及演变(1941-1946)[D];安徽大学;2005年

9 彭小丹;圆行有常[D];延边大学;2005年

10 李柳情;株洲县方言与中古语音系统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72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72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3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