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中的执事人员
本文选题:徽州 + 宗族 ; 参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4年03期
【摘要】:明清时期,在人口规模较大、内部事务繁杂的徽州宗族中,除设立族长等管理、处置族务外,往往还根据实际需要在族内设置各类名目的执事人员,由他们协助处理宗族内部一些特定领域中的具体事务。这些执事人员的称谓及其所发挥的职能与宗族祠堂关系较为密切,这与祠堂在明清徽州宗族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关。在明清徽州同一宗族内部,不同名目的执事人员在族务管理过程中往往协同发挥作用,相互之间进行着必要的分工、协调与配合。在族务管理过程中,执事人员要受到族长等宗族首领以及宗族法的制约。执事人员多实行任期制,在任期间,若有徇私舞弊或玩忽职守等行为,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执事人员是明清徽州宗族族务管理运作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在族务管理中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所在宗族的良性有序运转。
[Abstract]: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e Huizhou clan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and complicated internal affairs, in addi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lan chiefs and other management and disposal of clan affairs, they often set up various deacons in the cla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They assist in dealing with specific matters within the clan in specific areas. The appellation of these deacons and their func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lan ancestral hall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ancestral halls in Huizhou patriarchal societ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e same clan of Huizhou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eacons of different names often play a synergistic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lan affairs management and carry on the necessary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each other. In the process of clan management, deacons are restricted by clan leaders and clan laws. Deacons practice the term of appointment and will be punished if they engage in malpractice or neglect of duty during their term of office. Deacon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mbers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Huizhou clan affai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y play their due roles in the management of clan affairs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promote the benign and orderly operation of their clan.
【作者单位】: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徽州基层社会管理研究”(13BZS036)成果
【分类号】: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中的房长及其权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陈瑞;;清代徽州族长的权力简论[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3 陈瑞;;明清徽州宗子考论[J];学术界;2009年05期
4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华富;论当代徽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周致元;;明代徽州官府与宗族的救荒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胡中生;;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的规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赵华富;;中国谱牒:始迁之祖、文化认同与民族史料——对胡适《曹氏显承堂族谱序》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族人的职业控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谈家胜;;近二十年徽州家谱文献研究的学术审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中的房长及其权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王裕明;;明清分家阄书所见徽州典商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沈永福;;德性、制度与利益——传统诚信运行的三个路向[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2 康健;;2012年徽州调查报告[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尔波;明清时期祁门谢氏宗族及其遗存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关系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6 宗韵;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孟凡玉;假面真情[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宋长琨;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10 冯剑辉;近代徽商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杨杨;近代苏南地区乡规民约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周志仪;饶河流域典型徽州传统村镇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与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3 陈培波;明清徽州建筑的艺术特色[D];安徽大学;2010年
4 张开邦;明清时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姝;汪莘诗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为波;宗族在乡村社会整合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谢冬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管理者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卢书月;徽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高光;论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及特点[D];安徽大学;2011年
10 马璐妹;明清时期徽州乡村伦理教育的形式及特点[D];安徽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族人的职业控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陈柯云;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4 周致元;明代徽州的教化措施及其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5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的分房与轮房——以文书资料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6 林济;;程敏政统宗谱法与徽州谱法发展[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7 陈瑞;;清代徽州族长的权力简论[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8 唐力行,张翔凤;国家民众间的徽州乡绅与基层社会控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刘淼;传统农村社会的宗子法与祠堂祭祀制度——兼论徽州农村宗族的整合[J];中国农史;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关系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徽州宗族社会的形成[J];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郑小春;;从清初苏氏诉讼案看徽州宗族内部的矛盾与分化[J];史学月刊;2009年03期
3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伦常秩序控制[J];江海学刊;2009年03期
4 栾成显;;朴元q囍睹髑寤罩葑谧迨费芯俊分形男薅┍境霭鎇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08期
5 张安东;;20世纪90年代以来徽州宗族研究的回眸与展望[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吴伟逸;试论古代徽州宗族的形成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1997年03期
7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祖茔的控制功能[J];徽学;2008年00期
8 唐力行;徽州宗族研究概述[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9 唐力行;朴元q囍睹髑寤罩葑谧迨费芯俊穂J];历史研究;2005年02期
10 赵捷,赵英丽;打开徽学研究大门的一把钥匙——评赵华富著《徽州宗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公匣”制度探析[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振忠;;晚清民国时期的徽州宗族与地方社会——黟县碧山何氏之《族事汇要》研究[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常建华;;中国族谱学研究的新进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鲍义来;《徽州宗族研究》出版[N];安徽日报;2004年
2 吴顺辉;徽州宗族评说[N];黄山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关系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锋;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的权力支配及其在徽州村治中的作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昌宜;明清徽州宗族教育研究[D];安徽大学;2001年
3 谢冬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管理者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陈雪明;明清徽州宗族墓祭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5 王玉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演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6 李斐斐;明清徽州宗族对基层社会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金俊;清代徽州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玮;试论明清徽州宗族的道德教化[D];安徽大学;2006年
9 江慧萍;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10 卢毅;宅坦宗族之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09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09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