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春秋》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3 05:27

  本文选题:北宋学人 + 《春秋》 ; 参考:《西北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摘要】: 《春秋》,孔子据鲁史《春秋》修作而成,始自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共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其后解经的五家之传形成,流传最广的是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最终取得经典地位。从《春秋》学整个发展史看,宋代研究《春秋》的著作数量众多,而对宋代《春秋》学,尤其是北宋《春秋》学与理学思潮的萌芽、发展关系的系统、专门探讨却很薄弱。这方面的研究存在诸如“着重于经学意义的梳理,疏于社会学的考察”、“重个案研究,轻系统论述”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以北宋《春秋》学发展为主题,试图揭示其与理学的互动关系,以期小益于拓展宋代学术的研究视野。 政治危机、儒学困境以及政府与学人共同做出的努力是北宋学人研究《春秋》的前提条件,三者之间紧密联系。政治危机实质是追寻理想的政治宪纲,而《春秋》本身具有历史批判、政治批判的功能,蕴含“大中之道”。所以,政治危机为北宋儒者研究《春秋》提供了现实土壤。儒学面临自身困境,而外部佛道二教的成长、壮大有力地挑战儒学权威。因此,儒学需要做出更新。《春秋》整体上既有被树立的资源,也有被批判的资源,其所含有的王道主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佛老。因此,儒学困境为北宋学人研究《春秋》准备了学术动力。为解决现实问题,北宋政府及学者所做出的积极反应,为北宋《春秋》学的产生、成长指明了研究方向。 北宋《春秋》学研究主要包括理学的解经与一般儒学的解经两种模式。宋初疑经惑古思潮下的《春秋》研究,主要是一般儒学的阐释,其中蕴含理学解经的萌芽。范仲淹、欧阳修、“宋初三先生”、刘敞等以回向儒家之道为学术宗旨,或怀疑、批判汉唐训诂式的《春秋》注疏,以至对经本身产生怀疑、作出修改,或重视、重申《春秋》中相关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为理学的崛起扫清了障碍。熙宁新法前后,《春秋》学者既承接了前期学人一般儒学的解经方式,又开始或有意或无意探索到新的解读视角,即理学的研究。王安石与《春秋》的关系一方面对《春秋》学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间接开启了《春秋》学发展的新方向:苏辙《春秋集解》主张以“道”“势”解读《春秋》,直接推进了“道”与《春秋》的关系,同时对《春秋》研究中的一般问题也有涉猎;孙觉承宋初学人胡瑗、孙复等人的“尊王”思想,明确《春秋》的“王道”主题,又受当时学术环境的影响而使得《春秋经解》带有“理”的味道,这一时期的《春秋》学有承上启下之功。之后到两宋之际,《春秋》学两条路径的进程更加明朗化。一是义理化的《春秋》,《春秋》完全从属于“理”,同时又为“理”的实现准备了文化载体。周敦颐、邵雍、张载等构建形上范畴“理”,《春秋》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二程尤其是程颐对《春秋》的认识全面而理性,“理”成为阐释《春秋》的唯一、最高依据,并形成“理”与《春秋》的道与器、形上与形下之势。胡安国《春秋传》吸收程氏《春秋》观的“天理”依据,又加入现实政治的元素,塑造出体用相合的学术风格,《春秋》学至此在最高层面上施展其济世功能。另一路径是一般儒学的《春秋》研究,这一时期在《春秋》的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崔子方、萧楚、叶梦得三人各有所得。两条路径的发展并非独立平行,而是相互有交叉点。 从北宋《春秋》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学人们在研究方法的总体导向上存在一变化过程,即由依据制度化、伦理化的儒家之道解经转向依形上意义之“理”解经。这种转变是合乎逻辑、合情合理的,具体表现为对《春秋》经、传、史关系的不同认识。 北宋学人在解读《春秋》思想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致用性、与理学的互动关系等特点。可以说,北宋《春秋》学丰富了宋代学术的繁荣,为理学的兴起、发展提供了实践资源,而其中所表现出的现实关怀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北宋学人对《春秋》的研究于宋代学术不无功劳与贡献。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tries to reveal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especially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 and tries to reveal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with a view to developing the research field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Song Dynasty .



The political crisis , the plight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efforts made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chool people are prerequisites for the study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 The political crisis is essentially the pursuit of the ideal political constitutional order .



On the other hand , there are some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The theory is the only and highest basis for explain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 Dali "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 there is a change process in the general guidance of the research method .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he thought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the scholar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howed strong motivation and mutual relation with geography .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enriched the prosperity of the academic prosperity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provided practical resources for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Neo - Confucianism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栋梁;;论《春秋纬》对《春秋》经的阐释[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张志宏;徐建勇;;论胡安国《春秋传》对于义利之辨的理学诠释[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3 王红艳;永远的杏坛[J];基础教育;2004年03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仲舒;;庙殿火灾对[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2 刘大治;;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对汉代政权统一的影响[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3 黄志祥;;从《朱子语类》看朱熹治《春秋》之要领[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董仲舒;;玉杯[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5 王中江;;儒家经典诠释学的起源[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6 董仲舒;;乞上使关中民种麦章[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7 陈其芳;;李侗与《延平答问》[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8 杨树;;董学初探[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9 司马迁;;史记·董仲舒传[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10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香;应该进一步发掘《春秋》经学文化的深厚内涵[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晋新;《春秋》的现代诠释[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许继发;俊彦荟萃“《春秋》会”[N];潮州日报;2010年

4 赵晓耕;《春秋》与“春秋决狱”[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陈其泰;《春秋》与史学传统[N];光明日报;2001年

6 徐振贵;研究《春秋》学的一部力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7 拓晓堂 傅 敏;破解700年的谜局[N];中国商报;2005年

8 尚学锋;《春秋》学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4年

9 王玉池;《史晨前后碑》译注[N];中国艺术报;2005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郑任钊;从《公羊传》看中国统一思想[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郜同麟;宋前文献引《春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熊焰;于鬯《春秋》四P场缎穵夾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侯步云;北宋《春秋》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江武;胡安国《春秋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张振;历史与诠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傅希亮;道德史观与《左传》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0 徐栋梁;《春秋纬》与汉代春秋学[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书芹;论《i柫捍范浴洞呵铩反视镆庖宓乃到鈁D];兰州大学;2010年

2 宋淑华;陆淳《春秋》三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琛;孙复《春秋尊王发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林琳;两汉《春秋》z@梁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贾荣敏;《春秋公羊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任新;《春秋》礼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肖耀林;《i柫捍贩赌⒀芯縖D];暨南大学;2010年

8 王宝翠;《春秋左传正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余琼;试论《左传》事实对于解经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淑屸;《y織浴费芯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12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12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5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