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中“婚恋诗”之周礼意蕴研究
本文关键词:《诗经·国风》中“婚恋诗”之周礼意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辽宁师范大学》 2013年
《诗经·国风》中“婚恋诗”之周礼意蕴研究
于莲莲
【摘要】:《诗经》植根于宗周礼乐文明的土壤,因此,其内容必然打上了宗周礼乐文明的烙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诗》、礼互证渐成学术界研究热点。本文在考查前辈学者关于《诗经》与周礼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前人研究相对较少的《国风》中婚恋诗中所蕴含的周礼意蕴,做为研究课题。其研究方法是,在全面考查《国风》婚恋诗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诗歌22篇,在梳理古今注疏解说的基础上,进行考辨分析,去伪存真,以求得准确考察诗篇的宗旨,并结合周代礼教的基本精神,来推断《诗经》的编选者编选这些诗歌所蕴含的礼教意识。 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章,首章以《周南·关睢》、《陈风·月出》、《卫风·木瓜》、《邶风·静女》、《郑风·溱洧》、《郑风·蹇裳》、《郑风·将仲子》、《召南·野有死麕》8篇恋情诗为考察论述的对象,认为《国风》中的恋情诗反映出周代社会中的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是相对自由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到礼教的影响,看到人们在追求恋情的和谐,并且表现出在恋爱中以周礼的规范节制情欲的意识,体现出周礼所倡导的中和之美。 次章选择《郑风·出其东门》、《王风·大车》、《邶风·绿衣》、《唐风·葛生》为考察对象,这类诗的共同特征是表现出夫妻之间忠贞不渝、生死相依之情,能够给观众们以强烈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宣扬了周代礼教的婚姻观念。 三章以《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齐风·鸡鸣》、《郑风·萚兮》、《郑风·风雨》为考察对象,这一类诗歌的共同特征是体现出夫妻家庭生活的和谐美满、夫唱妇随、情深意切、互敬互爱互警。周代统治者将婚姻看作人伦之始,放在仅次于天地万物的地位。夫妻恩爱感情专一,是家庭和谐的前提,而家庭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这才是周王朝将这类诗歌选入乐歌集中的重要的目的。 四章以《邶风·谷风》、《卫风·氓》、《郑风·遵大路》、《王风·中谷有蓷》四篇弃妇诗及反映婚姻诉讼内容的《召南·行露》为考察对象,认为这一类诗歌被收入乐歌集中,其目的正在于使其中的始乱终弃者、喜新厌旧者或违背对方意愿强行逼婚者,成为鞭挞的对象,从反面体现出周代礼教欲达到的目的。 总之,《国风》形象反映了周代的婚恋生活,虽然少有正面描写礼节仪式、也极少大谈礼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它在叙事抒情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的礼教的思想理念,却能给人以心灵的冲击和情感上的熏陶,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影响。而这些都与周代礼教所追求的男女恋爱中的以礼节情,婚姻中的夫妻忠贞专一、互爱互敬、美满和谐,进而维持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K224.0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樊伟峻;;情与礼的矛盾冲突——《诗经》婚恋诗之管窥[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3 汤浩坚;;从“诗无邪”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李祯;郭艳辉;;从《诗经》看周礼的妇德观念及其在婚姻中的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5 王志;;《毛诗序》溯源[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05期
6 梅显懋;;从《诗经·周南·关雎》诗旨说到汉儒说《诗》的迷误[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01期
7 刘雨;;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礼[J];考古学报;1989年04期
8 常虹;;从《诗经》看周时的婚恋观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8期
9 梅显懋;;《诗序》编撰时代考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梅显懋;于莲莲;;《诗经》中悼亡诗之周礼意蕴发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闵顺琴,卢和乐;《诗集传》词语训释商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4 卜师霞;;《诗经·载驰》诗意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覃江华;;典籍英译中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初探——以《论语》的六种英译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梁辉成;;化育万物谓之德——谈《庄子》的“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王硕民;《韩诗外传》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何琳仪;逨盘古辞探微[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杨志文;谢作诗;;无悲剧的公地制度——对哈丁模型的扩展及其验证[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宋娟;木斋;;从记录功能和叙事手法看《诗经》的散文性[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孙秋霞;;艺术类博物馆与青少年美育[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夏慧茹;;《说文解字》与中医基础理论[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俊潮;杨定;;蜚”、“蠦蜰”、“蜚蠊”辨考[A];“回眸六十年,再创新局面”——北京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刊[C];2010年
7 周怀宇;曹怀锋;;论《管子·地员》篇生态学价值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8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林毅夫;;二十一世纪全球多极增长格局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A];北京论坛(2011)主旨报告集[C];2011年
10 辛怡华;;“若石”考[A];“宝鸡建城历史与得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卢建平;基于拓扑学和统计学的无字库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青梅;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傅道彬;春秋:城邦社会与城邦气象[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3 蔡世华;论先秦“诗教”传统的起源与兴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刘炳范,赵歌东;论儒家诗教原则的确立[J];孔子研究;2005年03期
5 刘信芳;《诗论》所评“童而偕”之诗研究[J];齐鲁学刊;2003年06期
6 黄怀信;诗本义与《诗论》、《诗序》——以《关雎》篇为例看《诗论》、《诗序》作者[J];齐鲁学刊;2003年06期
7 柏俊才;;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民族的文化特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曾礼军;孔子的《诗》教观探微[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J];文物;1981年12期
10 马银琴;论孔子的诗教主张及其思想渊源[J];文学评论;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子江;《诗经》婚恋诗的美学价值[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黄元英;《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文化观[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陈延霞;;浅析《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艺术特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吴贤哲,李珉;先秦婚制和婚俗在《诗经》婚恋诗中的反映[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1期
5 胡敬君;从《诗经》婚恋诗看周代婚姻的多元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6 高琼燕;;试析《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姚明亮;;《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7期
8 刘兰伊;宋春光;;《诗经》中的婚恋诗类别[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6期
9 苏倩;;从《诗经》婚恋诗看女性的地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10 王保群;;论《诗经》婚恋诗的思想情感美[J];职业;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双;;新时期《诗经》人物形象研究述评[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2 赵雅丽;;“纳俗于礼”:孔子的风俗教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以《诗经·郑风》、上博简《孔子诗论》为考察[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3 张希峰;;古代祭祀名物丛考(六篇)[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张希峰;;古代名物研究札记(十篇)[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粤汉;;关于大字典的用例问题[A];中国辞书论集2001[C];2001年
6 ;编者名单[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7 黄怀信;;从《诗论》看战国时代的《诗》[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8 黄怀信;;从《诗论》看战国时代的《诗》[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郑风云;;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43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丽艳;[N];中国企业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吉宝飞;[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3 楼绍来;[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楼绍来;[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郑蕾;[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牛建宏;[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李海涛;[N];农民日报;2007年
8 何鹏 阮奇;[N];上海证券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粼粼;[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徐馨;[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莲莲;《诗经·国风》中“婚恋诗”之周礼意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2 严晓飞;郑卫婚恋诗女性情感经历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3 戚小漫;《诗经·二南》婚恋诗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4 丁秀杰;《诗经》婚恋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胡鹏;汉魏西晋婚恋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赵锋;《国风》所反映的婚俗与婚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贤文;《诗经·国风》河东地区与黄河下游诗风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赵徽;《诗经》与楚辞婚恋诗比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9 刘少曼;周、汉两代民间歌谣的婚恋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杨智;《诗经·国风》与中州地域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诗经·国风》中“婚恋诗”之周礼意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1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