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瑞的权力价值观
本文选题:明朝 + 海瑞 ; 参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海瑞的权力价值观由三部分构成,即:掌握权力的目的是行义行道,致君尧舜,天下太平;权力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可哀之民;权力要达成行义行道的目标和切实服务民众,养民庇民,必须保持自身的圣洁性,不容腐败。海瑞的权力价值观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儒家思想的继承性、时代的超越性与时代局限性。纵观海瑞一世为官理政可用一个字概括:真。一是真言:对上官、对君主,进真言,讲真话。二是真行:不惧权贵,敢于碰硬。三是真情:于百姓疾苦,感同身受,对百姓怀有深厚的感情。
[Abstract]:The power values of Hai Rui are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e purpose of power is to practice righteousness and conduct the Tao, to the emperor Yao and Shun, and the world is peaceful; the main object of power service is the people who can mourn; Raise the people, must maintain their own sanctity, do not allow corruption. Hai Rui's values of power have thre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the inheritance of Confucianism,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time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Throughout Hai Rui I can be summed up in one word: true. First is the true words: to the upper officials, to the monarch, into the true words, speaking the truth. The second is true: not afraid of power, dare to touch hard. Third, true feelings: suffering in the common people, empathy, deep feelings for the people.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南大学期刊社;
【分类号】:D691;K2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ho;;浅析《三言》中的婚恋题材作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程志强;海瑞与张居正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梅碧波;;论“三言”中的士人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4 刘晓斌;;刍议明末兵役制度与国家兴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黄强;花灯与《金瓶梅》[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6 李文军;;荒诞不经与法律真实——论鬼神观念与古代司法中的事实认定[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7 顾克勇,王定云;讥切时弊,独树一帜——论时事小说创作特色之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柯昊;;先秦“君子”观念的流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邱岳;;中国古代司法公正的观念性解读[J];才智;2009年13期
10 刘毅;;人性与法治:中国法律传统再反思[J];长白学刊;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赫然;亓晓鹏;;法律父爱主义在权力运作中的困境[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李晓敏;;从《太平广记》看隋唐民众的佛教信仰心态[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五卷)[C];2006年
3 李雨峰;;知识产权民事审判中的法官造法——司法能动的可能及限度[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4 任f ;;高拱《病榻遗言》性质新探——以隆庆六年六月“庚午政变”为线索[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2辑)[C];2013年
5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及结构试探[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3期[C];2010年
6 邓宏图;;历史上的“官商”:一个经济学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总第7期)[C];2003年
7 张宇燕;高程;;阶级分析、产权保护与长期增长——对皮建才博士评论的回应[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1期(总第23期)[C];2006年
8 张宇燕;高程;;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关于晚明中国何以“错过”经济起飞历史机遇的猜想[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秀萍;明清茶美学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蒙蒙;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牧区民间借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董明;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社会的转型[D];上海大学;2011年
8 马小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散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瑞涵;技术进步的财政激励[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10 梅娜芳;墨的艺术:《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可;吴梅村戏曲创作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敏;《杜骗新书》新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咏芳;汤显祖与袁宏道之尺牍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甘映红;论海瑞的行政人格[D];南昌大学;2010年
6 刘海丰;儒家行政伦理思想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现代借鉴[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崔传爱;袁宏道禅学思想初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董炜;“三言”中商人的婚姻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石正涛;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田应渊;作为经历、想象和叙述的历史[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春梅;;两汉时期的复仇现象[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秦静;周斌;;辨正与司马迁世系有关的几个问题[J];求索;2006年04期
3 万素花;;阮籍矛盾思想浅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7期
4 郑煦卓;;汉代儒家统治思想及其对汉赋的影响[J];丝绸之路;2009年20期
5 崔锐;孙鹏勇;;儒道文化冲击下的秦汉时期女性观[J];理论导刊;2009年11期
6 王春燕;;论唐太宗“民贵君轻”思想的根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尹晓红;;论儒家思想与元代蒙古族文化[J];语文学刊;2010年07期
8 谢泉峰;;论儒家思想对后汉社会风气影响的四个方面[J];才智;2010年13期
9 程刚;;论琅邪王祥、王览兄弟的儒家思想[J];作家;2010年16期
10 高武斌;;论夏侯湛的思想特征[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光;;儒家思想在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中的作用[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2 黄新宪;;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探略[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轶峰;;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4 徐晓望;;儒学与宋代福建的地方官[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5 陈利华;杨家林;;康熙崇理、学理、用理方略浅析[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6 沈世培;;试论唐初政治上的王道复古[A];唐史论丛(第七辑)[C];1998年
7 杨朝明;;《尚书·皋陶谟》与儒学渊源问题[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8 马植杰;;试论东汉的士风[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9 韦祖辉;;朱舜水思想剖析[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10 刘桂林;;许衡教育思想探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钧;明清之际传教士的“格义儒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金宝山;乔家大院的真实故事[N];中国档案报;2006年
3 喻大华;清朝的“士不知耻”[N];光明日报;2007年
4 李华瑞;愤吊世故 警宪邦国[N];光明日报;2007年
5 崔凡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N];山西政协报;2006年
6 西北师大文学院 田澍;行为国栋 德足世仪[N];光明日报;2008年
7 向敬之;图文中审视明代科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8 徐风;驳《范增论》[N];吉林日报;2008年
9 王泽民;汉代“阳儒阴法”治国策略的形成[N];甘肃日报;2008年
10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张卫东;黄老思想与唐代刺史的施政理念[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晨捷;论儒家思想对西汉社会风尚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2 陈冬;先秦儒法思想继承改造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瑜;明清士绅家训研究(1368-1840)[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邵方;西夏法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梁安和;贾谊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6 李桂民;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D];西北大学;2006年
7 杨昕;“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单晓娜;理念与行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吕鹏;内圣外王:儒家思想的实践效用[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广勇;陆贾《新语》在儒家思想史上的地位初探[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新刚;先秦儒家消费观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永;东晋南朝时期的五行思想和儒家观念[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程刚;琅邪王氏家族思想信仰之演变[D];四川大学;2007年
5 林先建;儒家华夷观与汉武帝民族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6 胡正娟;汉代儒家女教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姚雯雯;论元代汉族士人在监察体系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7年
8 闫华军;西汉“武昭宣元”时期人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德成;儒学与秦代社会[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淑芳;唐代尊孔兴儒现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34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3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