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举与出版业的关系——以汤宾尹为例
本文选题:晚明 + 科举 ; 参考:《学习与探索》2013年12期
【摘要】:明代后期是中国历史上出书很多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出版的图书品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关科举的参考书,因而出版业与科举有很大的关系。汤宾尹以国子监祭酒身份与书商往来密切,正反映了晚明儒、商之间的共生关系。他在科举中式当年就开始了编书生涯,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野,他一生都与出版、书商有着密切的关系。到明末这个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社会开放的时代,文人和商人交往的现象相当突出,汤宾尹两只脚分别踏在官场和商场,无非是当时社会上亦儒亦贾、亦仕亦商普遍心态的典型反映。要研究晚明社会和文人的关系,或商业性社会中知识分子所扮演的角色时,汤宾尹的生涯无疑具有耐人寻味的时代意义。
[Abstract]:The late Ming Dynasty was one of the times when many books were publish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Quite a few of the books published in this period were reference books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o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had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ang Binyin had close contact with booksellers in the status of Guozi Jijiu, which reflected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Shang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He began his career of compiling books in imperial examination. He ha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ublishing and booksellers all his life, whether in official circles or in opposition.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when the economy was developed and the society was open in China, the phenomenon of contacts between literati and businessmen was quite prominent. Tang Binyin had two feet in the officialdom and the shopping mall, which was nothing more than that of Confucianism and Jia i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lso the typical reflection of the general mentality.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literati, or the role played by intellectuals in the commercial society, Tang Binyin's career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
【分类号】:K248;D691.3;G23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方彦寿;闽学人物对建刻发展的影响[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8年02期
2 肖东发;;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下)[J];文献;198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刘铭;;《金瓶梅》成书年代小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6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8 何旺生;;士风与文风——读《任f 与南朝士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史应勇;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论郑玄通学的产生[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10 陈慧敏;;论宗教意识缺失对中国传统失意文人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4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6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10 黄青松;;古籍版本类型之一——连城四堡雕版印刷发展概况[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方品光;元明建本通俗演义对我国小说发展的影响[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2 钱亚新;;谈谈《古今书刻》上编的意义和作用[J];广东图书馆学刊;1982年01期
3 吴则虞;;版本通论(连载)[J];四川图书馆学报;1979年02期
4 吴则虞;版本通论(连载)[J];四川图书馆学报;1979年03期
5 宿白;;南宋的雕版印刷[J];文物;1962年01期
6 赵万里;;南行日记[J];文物;1962年09期
7 张秀民;;明代印书最多的建宁书坊[J];文物;197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宝良;新名词与新生活——晚明社会生活的“活力”与“多样性”[J];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01期
2 庞乃明;;试论晚明时代的“利玛窦现象”[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3 苗玲玲;;论晚明市民文化对文士的影响[J];传承;2009年10期
4 柳素平;;晚明名妓文化的悲剧性探析[J];东岳论丛;2009年09期
5 张和平;试论价值理性视野下晚明社会的经济人文与经济生活[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04期
6 刘晓东,赵毅;晚明士人社会交往的失范及其评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任晓兰;;论晚明女性婚姻自主意识的萌发及其制度性阻滞[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柳素平;;晚明江南名妓与名士的婚恋情结[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万明;;从戚继光的文化交游看晚明文化视域下的“武臣好文”现象[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黄爱华;;从“二拍”看晚明社会观念的演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暴鸿昌;;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2 朱树森;;试论明清晋江儒商传统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互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4 刘志琴;;封建统治衰变中的文化与世风——《晚明文化与社会》序[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5 吴晗;;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6 晁中辰;陈风路;;明代的武举制度[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7 胡有萼;;从《徐霞客游记》考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A];徐霞客逝世36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王善军;;宋代世家大族的起家和主要类型[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9 商传;;元末明初的学风[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10 张一平;;唐代官学教育向私相授学的分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向敬之;图文中审视明代科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2 ;科举钩沉[N];信息时报;2000年
3 朱清焯;明清科举趣闻[N];中国档案报;2000年
4 郭汉文;延庆县发现李鸿章科举文章[N];中国档案报;2004年
5 梁建国;北宋开封与科举[N];团结报;2010年
6 书评人 向敬之;重新认识明代科举利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朱亚非;明代科举文献的研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山东莒县二中 崔维友;科举孕育盛唐气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张金奎;军户与晚明社会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吴琦;晚明社会的一个特殊经世群体[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邱进春;明代江西进士考证[D];浙江大学;2006年
3 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晖莉;晚明文人佛寺旅游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胡克诚;明代江南逋赋治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宇;永嘉学派与南宋温州区域文化的进展[D];浙江大学;2005年
7 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D];中山大学;2001年
8 宗韵;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明;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芝;元代政府对图书出版业的管理[D];河南大学;2009年
2 赵楠;陈继儒——晚明士风的一项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曹晓云;祁彪佳视野下的晚明吏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盛桦;论晚明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学风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茜;从地方到国家:晚明江南士绅丁宾的行政实践与社会活动[D];复旦大学;2012年
6 于婷婷;晚明士商互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7 肖茜;清代文字狱案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罗春林;晚明货币白银化批判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周慧;明代的科举与社会流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潜;商品经济因素与晚明社会变迁初探[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45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4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