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士人复姓现象及其文化意涵

发布时间:2018-06-22 01:36

  本文选题:明代 + 士人 ; 参考:《历史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自明初始,明廷即允许因过继、乞养、入赘等方式而改从他姓者恢复本姓(复姓)。明代复姓采取身份差别原则:一般平民可自行复姓;士人阶层则较为复杂。因其序列结构存在着生员、科举功名获得者(举人、进士)和官员(在任、致仕家居者)的身份差异,其人事档案分存于学宫、礼部和吏部,因此其复姓需"请于官",分别由地方有司、礼部和吏部经办。士人阶层因其读书、应试和入仕等经历,对孝道和祖姓的体认较诸一般人更为自觉和强烈。从历史的长时段看,士人复姓现象在明代繁盛且典型。在传统社会,复姓不只是厘清个体族姓的源流和归属,同时也具有倡行孝道的文化建设功用。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Ming Dynasty, the Ming court allowed the restoration of his family name from his surname. In Ming Dynasty, the principle of identity difference was adopted: ordinary people could take their own surname, and the literati class was more complicated.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dentity of the members of the family, the winner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officials (who are in office and present at home), their personnel files are stored in the School Palace, the Ministry of Rites and the Department of official Affairs. Therefore, its surname needs to be "please in the official", respectively by the local department, the Ministry of Rites and the Department of officials. Because of their experience of reading, examination-oriented and official service, the scholars recognized filial piety and ancestral surname more consciously and strongly than most people. Looking from the long time of history, the phenomenon of scholars' complex surnames flourished and typical in the Ming Dynasty. In traditional society, compound surname not only clarifies the origin and attribution of individual surname, but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promoting filial piety.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史学月刊》编辑部;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明代科举配额制度与区域人才关系研究”(项目号11YJA770047)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清中原士绅与地方社会关系研究”(项目号11BZS03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江庆柏;;清进士题名碑考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06期

2 楚庄;古代的避讳制度及其影响[J];河北学刊;1993年02期

3 李治安;;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J];历史研究;2009年01期

4 赵永泉;;明代公讳宽疏考[J];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5 那木吉拉;元代汉人蒙古姓名考[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6 王瑞来;;“范仲淹”问世——文正的归宗更名[J];文史知识;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枚;“核心”的流行与边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曾肖;;文章作法自不同 十年论争缘意气——论明末时文大家艾南英与复社之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戴媛媛;;《说文解字》“心”部字与常用简化汉字对应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徐晓宇;;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曹佳蕾;;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相关概念界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7 张睿海;孟娟;;生态农业开发的保障机制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8 陈文武;;农民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特征及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9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左慧芳;;建构主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晋华;;试析影响法律监督的现实问题[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姜素红;;环境公平价值体系探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建先;;政府公共决策的利益博弈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大建;;社会公平、和谐与经济效率[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5 安卫华;;积极应对入世,建设信用政府[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6 井敏;;服务型政府概念辨析[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7 王立志;;企业培训体系建设[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9 郑伯承;;世界语与术语工作[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翁奕波;;论学术期刊的准商品属性[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迟君辉;国际流失文化财产返还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6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阶腾;我国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斌;论品牌名称命名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永斌;论我国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应云总;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安琪;企业文化视域中的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文静;初中生课堂违纪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健;历代避讳用例的数量分析[J];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06期

2 周阿根;耿丹;;避讳字的民族文化心理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滕新才;朱元璋的孔孟情结与明初民本政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李治安;;元初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与汉族文人仕蒙[J];学术月刊;2007年04期

5 李治安;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J];中国史研究;2005年S1期

6 那木吉拉;元代汉人蒙古姓名考[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波;;唐进士乞旧衣略考[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顾乃武;刘嫦茹;;试论唐代进士科的流弊及其消极影响[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张银龙;;中国第一对孪生进士二沈事迹考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4 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J];历史研究;2000年06期

5 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庞思纯;贵州七百进士地域考[J];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03期

7 江庆柏;关于辞典中进士科年著录的标准问题[J];辞书研究;2002年03期

8 杨寄林;试论明清进士前三名遴选中的异常现象[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朱欢勋;浅谈清朝进士科的各级考试[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10 杨波;唐新进士闻喜宴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刊记者 丁洁;千年科举制 兴衰从头叙[N];中国艺术报;2003年

2 高启新;鸾停鹄峙[N];温州日报;2006年

3 伍晓蔓;沉潜七年的精心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通讯员邹晓明 记者王绍雄;吉安出土巨制北宋墓志铭[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戴军;唐代寺院教育与文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宋靖;唐宋中书舍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瑞文;唐代进士科考试问题试探[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森;明清河北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杏梅;论唐代进士科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D];安徽大学;2005年

4 王丽君;清代徽州进士与徽州社会[D];安徽大学;2014年

5 王晓勇;清代武科进士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冉冉;南宋闽北进士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红春;明代浙江举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0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50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f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