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魏宗室阶层对政局的影响
本文选题:北魏 + 宗室阶层 ; 参考:《兰州学刊》2014年05期
【摘要】:北魏宗室阶层专指拓跋始祖神元帝力微的全体后裔,身为天潢贵胄,他们是北魏政权的坚强柱石和统治集团的核心力量。宗室是皇权主义的附庸,其对政局的影响取决于二者的具体关系。北魏前期,宗室残存"直勤"对等的君位继承资格,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皇帝对宗室,特别是皇子皇孙,保持既任用又防范的矛盾心态。孝文帝改革宗室家族制度,根据服纪远近配署统治权益,势力膨胀的有服宗亲成为皇权的牢固支撑。宣武帝反其道而行,利用出服疏宗制衡近属。孝明帝兼用近属与疏族,却无法调解双方的纠葛,激烈纷争导致帝国的崩溃。宗室徘徊于亲族与权力之间,是王朝政治生态的特殊产物。
[Abstract]:The imperial clas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refers to all the descendants of the Emperor of Tuoba, who are the strong pillars of the regim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e core of the ruling clique. The imperial clan is the vassal of imperial authoritarian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depends on their specific relationship.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emperors' inheritance qualification of "direct and equal" emperors wa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imperial power, and the emperor maintained the ambivalent mentality of appointment and prevention to the monarchs, especially the emperor's grandchildren. Emperor Xiaowen reformed the cla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ruling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vassal clan, the overgrown patriarchal clan became the firm support of the imperial power. Xuanwu Emperor opposite his way, using the service of the sparse check-and-balance is close to. Emperor Xiaomingdi used near and sparse clan, but could not mediate the dispute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fierce dispute led to the collapse of the empire. The clan lingered between the clan and the power, which was the special product of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the dynast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鲜卑部落联盟研究”(项目编号:12C011) 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北魏宗室阶层士族化进程研究”(项目编号:2012QY046) 吉林大学“985工程”建设基金项目资助
【分类号】:K239.21;D6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军;;论北魏拓跋遵之死[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06期
2 罗新;北魏直勤考[J];历史研究;2004年05期
3 刘军;;试论北魏明元帝的复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刘军;;试析北魏元遥墓志的史料价值[J];史学史研究;2012年04期
5 刘军;;论北魏孝文帝的宗室辨族[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方胜;罗芳芳;;“九华四俊”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潘江艳;;南北朝文学相互影响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张兴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粮食的水运与仓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9 雷静;;历史时期新疆地区农业灾害发展述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10 苏海洋;雍际春;晏波;尤晓妮;;甘肃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相关性研究之一——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林秀姿;;游牧民族社会与营造——重读北魏拓跋鲜卑的平城与洛阳之空间地景转变[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3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霍宏伟;;隋唐洛阳东城形制布局的演变[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徐卫东;;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9 尹钧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10 高贤栋;;《魏书·李冲传》“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辨析[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8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亚兰;王安石咏史诗与北宋中期政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文柱;北魏明元、太武两朝的世子监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2 刘军;;北魏宗室亲恤制度试探[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刘军;;论北魏拓跋遵之死[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06期
4 罗新;北魏直勤考[J];历史研究;2004年05期
5 刘军;;试论北魏明元帝的复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武沐,王希隆;秦、西汉时期匈奴单于位继承制度考辨[J];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7 刘军;;论鲜卑拓跋氏族群结构的演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1期
8 刘军;;试析北魏元遥墓志的史料价值[J];史学史研究;2012年04期
9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J];文物;1972年03期
10 o%添av文;关于北魏的赠官[J];文史哲;199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体用;试论北魏的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2 卢经;清代皇权与官吏侵贪[J];炎黄春秋;2001年07期
3 周兆望;北魏“停年格”述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4 严耀中;北魏太和年间官制札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5 高贤栋;论孝悌观念在北魏的确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姚建根;王茂华;;北朝的“坊”[J];兰州学刊;2007年02期
7 张鹤泉;;论北魏前期诸王爵位继承制度的特征[J];河北学刊;2010年03期
8 兰青青;;《史记》中西汉开国功臣命运初探[J];魅力中国;2010年12期
9 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经济生活探析[J];古代文明;2011年02期
10 刘军;;论北魏拓跋遵之死[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o%添av文;;关于北魏的赠官[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2 莫久愚;;北魏前期政治中的民族问题和崔浩之诛——与陈汉玉、陈汉平二同志商榷[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3 松下宪一;;北朝隋唐时代史料中的“代人”[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许会玲;;论冯太后对北魏前期改革所起的作用[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5 刘驰;;拾遗补缺,言人所未言[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6 严耀中;;北魏中书学及其政治作用[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7 施光明;;北魏中书学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刘琳;;北朝士族的兴衰[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9 卜风贤;樊志民;;两汉宫廷斗争中用毒现象透析[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杨耀坤;;东魏北齐兵制概论[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梁满仓;北魏后期的贪污之风与治贪之策[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2 科学导报社 李军国;从元代圣旨碑看尧庙辉煌[N];中国信息报;2008年
3 王浩良;孙中山奉安始末[N];中国档案报;2006年
4 浦善新;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体系(上)[N];中国社会报;2007年
5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 魏刚;从《明史·列女传》看背离贞节礼教的社会“逆流”[N];光明日报;2002年
6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 胡凡;明代皇帝的家庭与帝位传承[N];光明日报;2002年
7 朱大渭;评李凭的《北魏平城时代》[N];光明日报;2000年
8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 陈梧桐;“赞成大业,母仪天下”的马皇后[N];光明日报;2008年
9 刘诺;乾隆之孙绵懿如何迎娶福晋[N];中国档案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锦华;承上启下的拓跋嗣[N];大同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2 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龙;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陈琳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89年
7 黄河;北魏监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陈开颖;性别;;信仰;;权力[D];郑州大学;2012年
9 徐成;北朝隋唐内侍制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琛;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蕾;北齐宗室阶层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罗欣;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D];南昌大学;2007年
3 周升华;北朝杂户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王仁磊;试论河北地区在北魏前期政局中的地位与影响[D];郑州大学;2006年
5 洪吉;北魏皇帝的巡幸[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程钊;北魏军镇制度探究[D];南昌大学;2009年
7 王慧涓;北魏汉化道路上的尚书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8 袁方;略论北魏的宗王政策[D];郑州大学;2006年
9 朱飞芳;北魏俸禄制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苗霖霖;北魏后妃制度考述[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54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54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