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人的辽金“正统观”——以辽宋金“三史分修”“各与正统”问题讨论为中心
本文选题:辽金 + 正统 ; 参考:《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摘要】:元人确立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三史分修方案,承认了辽金的"正统性";明朝曾有人依据"夏尊夷卑"观念,对这一正统体系提出挑战;到了清朝,虽然也有人对这一正统体系存在不同看法,但基本上已成定论。有人认为"清朝统治者从北方民族王朝立场转向中国大一统王朝立场之后,最终也否定了辽金正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近千年来华夷观念的演变轨迹"。但其实,清朝统治者无论是在坚持北方民族王朝立场阶段还是从北方民族王朝立场转向中国大一统王朝立场之后,都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这从乾隆皇帝并没有"抑辽金",允许四库馆臣在编修《四库全书》时持辽宋金"各与正统"的观点,以及钦定了包括《辽史》和《金史》在内的中国正史"二十二史"、"二十三史"和"二十四史"等方面就能体现出来。实际上,清人认为,三史分修,已成定论。"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始终未被颠覆。这说明逐渐强化"华夷之辨",按照"尊夏贱夷"思想区分正统和非正统,并非近千年来华夷观念的演变轨迹;而逐渐淡化"华夷之辨",倡导"华夷一家",才是近千年来华夷观念的演变轨迹。
[Abstract]:The Yuan Dynasty established the three historical revision schemes of Liao, Song and Jin dynasties,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orthodoxy of the three Kingdoms", which recognized the "orthodoxy" of the Liao and Jin dynasties. In the Ming Dynasty, some people challenged the orthodox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Xia and Yi's superiority"; by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some people who challenged the orthodox system. While there are differences of opinion about this orthodox system, it is largely conclusive. Some people think that "after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changed from the position of the northern nationality dynasty to the position of the unified dynasty of China, they finally denied the orthodoxy of Liao and Jin dynasties", and "demonstra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Yi coming to China in the past thousand years from one side". However, in fact,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whether at the stage of adher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northern national dynasty or changing from the position of the northern nationality dynasty to the position of the monolithic dynasty of China, all recognized the status of the Liao, Song and Jin dynasties as "separate and orthodox." This is from the fact that Emperor Qianlong did not "suppress the Liao and Jin dynasties," and allowed the officials of Siku to hold the view that the Liao, Song, and Jin dynasties were "separate and orthodox" when compiling the book. The "22 history", "23 history" and "24 th history" of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China, 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Liao and the History of the Jin Dynasty, can be embodied. In fact, the Qing people thought that the three history revision, has become the final conclusion. " The orthodox system of the Song, Liao and Jin dynasties was never subverted. This shows that gradually strengthe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ua Yi", according to the thought of "respecting the Xia and the inferior Yi" to distinguish orthodox and unorthodox, is not the evolution track of the concept of Yi in China for nearly a thousand years. But gradually desalina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hina's Yi" and advocate "Hua Yi's family", which is the evolution track of the concept of "Hua Yi" coming to China in the last thousand year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吉林建筑大学;
【分类号】: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赵永春;;“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在明代未被颠覆——兼与刘浦江商榷[J];学术月刊;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诗卿;;周叙与重修《宋史》再探讨[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2 孙伯君;;《天盛律令》中的“契丹”和“女直”[J];东北史地;2011年02期
3 仇鹿鸣;;五星会聚与安史起兵的政治宣传——新发现燕《严复墓志》考释[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张学强;;文化冲突与权力博弈中的元代少数民族教育政策[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2期
5 胡耀飞;;南昌铁香炉与五代十国杨吴政治[J];长江文明;2010年01期
6 王昊;;金宋间词体文学双向传播舆接受考论[J];词学;2011年01期
7 曹媛媛;;中国古代道德权威建构与社会结构的双向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1期
8 彭洪俊;韩杰;;帝王与五德:二十四史中所见受命帝符瑞略说[J];历史文献研究;2010年00期
9 赵永春;;试论辽人的“中国”观[J];文史哲;2010年03期
10 赵永春;;关于中国古代华夷关系演变规律的理性思考——华夷关系的历史定位、演变轨迹与文化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2 沈明春;北宋时期东亚区域体系的转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王昕;赵秉文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王耘;走向共同文明[D];复旦大学;2008年
5 龙小松;冲突与融合——金代文化的变迁[D];浙江大学;2008年
6 陈德洋;金朝中原乡村社会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孙政;辽金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李浩楠;金末义军与晚金军事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海默;两晋时期地方行政运作探微[D];复旦大学;2011年
2 神田勇挥;论金朝朝贡册封体制的衰亡[D];吉林大学;2012年
3 王延红;明清学人以纪传体体例对《宋史》的改撰与补修[D];暨南大学;2007年
4 孙艳;试论金代山东日照张氏家族[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申慧青;范祖禹史学思想初探[D];河北大学;2008年
6 孙颖;《大金德运图说》中的德运讨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毕琳琳;郑文宝及所著南唐二史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庞倩;试论金代对正统地位的塑造[D];宁夏大学;2013年
9 吕志学;唐代忠义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包诗卿;;周叙与重修《宋史》再探讨[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2 宋德金;;辽朝正统观念的形成与发展[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01期
3 何德章;;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J];历史研究;1992年03期
4 刘复生;宋朝“火运”论略——兼谈“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J];历史研究;1997年03期
5 谢保成;;二十四史修史思想的演变[J];学术研究;2007年09期
6 侯虎虎,贺小娜;试论明人的《宋史》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郭康松;辽朝夷夏观的演变[J];中国史研究;2001年02期
8 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敏;;故宫箭亭《训守冠服骑射》碑解读[J];文物春秋;2011年01期
2 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李玉林;;一代豪酋李克用的汉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蔡怀舜;;《四库全书》与文化闭关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李晓婧;;对明初承袭元制的思考[J];文化学刊;2009年03期
6 范传南;;清前期反剃发斗争实质及成因浅析[J];科学大众;2007年02期
7 余思璇;;浅析元朝法定四等人制的成因[J];法制与社会;2008年15期
8 周轩;终焉怀故土 遂尔弃殊伦——谈乾隆皇帝关于土尔扈特归来的诗篇[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9 李治亭;;清代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时代变革[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3期
10 李淑岩;李英姿;;金源女真淡化“华夷之辨”的成功举措[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伟华;张其凡;;关于《四库全书总目》之提要与书前提要的差异问题[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郭蕴静;;试论清代并非闭关锁国[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3 蒙海芳;;论“南笼起义”史态及斗争意义[A];布依学研究(之三)——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4 黄修义;;南笼起义 名垂青史[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5 张绍华;;清朝秘密建储制度确立过程及其利弊[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秦国经;;乾隆皇帝与北京城[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牛建强;;于谦与明宣德、正统间的河南地方社会[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8 罗仲辉;;谈迁《国榷》散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三辑)[C];1985年
9 汤纲;王鸿江;傅贵九;;《明史》的纂修及史学思想[A];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C];1983年
10 贾鸿恩;;北朝大辽国京都与城镇的营建在北方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振远;文风初起自辽金[N];大连日报;2010年
2 李升旗(作者单位:中国民族报社);为天下者本于人[N];中国民族报;2002年
3 严庆;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守护[N];中国民族报;2006年
4 太原道;从民族大融合看雁北历史[N];山西政协报;2006年
5 席玮;辽金西夏历史文献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徐莉;清乾隆《文源阁记》残碑[N];中国档案报;2005年
7 ;乾隆皇帝当政六十年 巡幸占十载[N];中国档案报;2001年
8 任崇岳;明朝为何未出现洪武之治[N];光明日报;2001年
9 侯杨方;不“识数”的乾隆皇帝[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姚华 胡希英;康乾盛世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N];中国民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本军;震动与回响[D];云南大学;1999年
2 陈文源;明朝与安南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彭陟焱;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吴大旬;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黄治国;清代绥远城驻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杜常顺;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徐雪梅;清朝职官制中的满汉差异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马冬;唐代服饰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鹏;清代东北地区“新满洲”研究(1644-1911)[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照年;程俱及其《麟台故事》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菅广慧;四库馆臣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鹏;清代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管理研究(1636-1860)[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林献忠;赵国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魏会阁;北朝长城和北部防御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石磊;十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朱晓乐;高丽与我国辽金王朝外交关系略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杨银权;论降清汉族知识分子在清立国中的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凤强;四库全书馆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王星月;清朝孝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刘桂林;乾隆皇帝与理学[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65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65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