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教育政策研究_《西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06 18:18

  本文关键词: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08年

宋朝助学活动研究

王玉功  

【摘要】: 宋朝政府实行崇儒佑文的政策,完善了相对公平科举取士制度,放宽了应考资格,配合上宋元时期重大发明——印刷术的推广应用,书籍易得,政府对读书应举的人实行种种优惠,现实生活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功事例,吸引着人们纷纷进入各级各类学校读书应考,不过科举既是选拔性考试,不可能保证所有的读书人都能中举,加上读书治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钱财,花费较高,激烈的科考竞争使他们一心向学,不治其他营生,故而使大部分读书人生活较为清贫、困苦。就算家庭富裕,如果多次未能中举,受读书应考之累,也可能陷入贫困之列。因此宋朝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多且穷,有的甚为清贫甚至需要社会的救助,从而沦为社会的特殊人群。这一特殊人群的生活状况如何?宋朝政府如何资助这一特殊群体?民间力量又是如何对待、资助这一特殊群体?资助人和被资助人关系如何?宋朝的社会助学活动有哪些形式和途径?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如何?这些都是有待学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再者,宋朝助学活动是宋朝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宋朝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本文试通过对宋朝政府和民间力量两个层面助学活动的梳理与研究,运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在充分利用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试着解决问题。尝试着采用从下向上看的视角,从底层民众对历史的推动角度入手开展写作。同时借鉴经济史、教育史的一些方法和视角来对宋朝助学活动这一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再者本文试图尽可能了解宋朝助学活动的全貌上进而揭示宋朝助学活动的特征,以便为这个问题的再深入研究作些前期基础性的工作。 全文共分文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写作的缘起,回顾了四、五十多年来涉及到宋朝助学活动的专著和论文,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运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宋朝的教育机构与学生状况,了解宋朝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宋朝的学生多而且穷,贫苦者需要政府、民间的救助。 第三部分从宋朝政府多方筹措经费,这些经费除了用于学校建设外,还拿出一部分财物来进行助学活动,即“养士”。针对特别困苦的学生,政府还实行专门救济。通过个案“浙江四明地区发达的官方助学”的解读,笔者试图从政府层面助学的梳理与研究来接示宋朝助学活动的官方特征。 第四部分,从宋朝民间力量对在各类学校读书的贫苦学生多进行资助学费、提供食宿;提供学习用具;提供考试费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助学活动的研究,通过民间助学的范例—范氏义学个案研究,进一步从民间层面助学活动的梳理与研究来显示宋朝助学活动的民间特征。 第五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为小结。首先从分析宋朝助学活动主体:政府、官员、士人、乡绅、富民和宋朝其他各阶层民众,认识到在宋朝政府的提倡、支持下与我国民间具有的乐善好施传统美德相结合,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通过多形式、多方式对处以贫困的学生进行资助,从而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从宋朝助学活动的相对普及性,使大量贫困学生得以成才。但宋朝的助学活动也具有不稳定,分散性等特点。甚至个别官员以助学活动为名,实行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的不法行为。 最后是宋朝活动的影响。宋朝助学活动事业的完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促进了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又一个高峰期的到来。另外,宋朝时期,无论官方助学活动还是民间活动助学,都有许多首创性,产生了为后世所效法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一、选题的缘起10-11
  • 二、学术回顾11-16
  • 1.涉及宋朝助学活动的相关研究专著12-14
  • 2.涉及宋朝助学活动问题的相关论文14-16
  • 三、研究方法16-18
  • 1.社会史方法16
  • 2.经济史方法16
  • 3.教育史方法16-18
  • 第二章 宋朝的教育机构与学生状况18-37
  • 一、宋朝的教育机构18-30
  • (一)宋朝的官学18-23
  • (二)宋朝的私学23-27
  • (三)宋朝的书院27-30
  • 二、宋朝学生状况30-37
  • (一)官学学生30-34
  • (二)私学学生34-35
  • (三)宋朝贫困学生概况35-37
  • 第三章 宋朝官方的助学活动37-47
  • 一、减免学费,发放助学钱37-39
  • 二、实行学田制,提供制度保障39-41
  • 1.学田制39-40
  • 2.义庄(义田)40-41
  • 三、资助应考旅费、供给考试费用41-44
  • 四、设立广文馆,实行临时救济44-45
  • 1.广文馆的设立44
  • 2.临时性救济44-45
  • 五、官方助学范例:浙江四明地区发达的官方助学活动45-47
  • 第四章 宋朝民间的助学活动47-59
  • 一、资助学费、提供食宿上的帮助47-51
  • 1.普通民众47
  • 2.官办学校教师47
  • 3.私学塾师47-48
  • 4.社会上层人士48
  • 5.族塾、义学48-50
  • 6.书院50-51
  • 二、提供学习用具51-52
  • 三、提供其他生活资助52-53
  • 1.民间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助学活动52
  • 2.民间善人在自然灾害期间对贫困学生的资助52-53
  • 3.亲朋故旧对家道困苦学生救助53
  • 4.普通陌生人的偶然救助53
  • 四、供给考试费用53-55
  • 五、民间助学的范例:范氏义学55-59
  • 第五章 小结59-66
  • 一、宋朝助学主体分析59-63
  • 1.政府59
  • 2.官员59-60
  • 3.士人60-61
  • 4.乡绅61-62
  • 5.富民62
  • 6.其他62-63
  • 二、宋朝助学活动的特点63-65
  • 1.助学活动相对普及,大量贫困子弟得以成才63-64
  • 2.助学活动面广,但具有不稳定性、有的甚至具有功利性64-65
  • 三、宋朝助学活动的影响65-66
  • 参考文献66-69
  • 后记6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瑶丽;;宋代民间助学述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云国;宋代太湖地区的人文风气与教育事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陈晓兰;《南宋四明地区教育和学术研究》[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04期

    3 卢晖临;;社会史的视角[J];读书;1991年09期

    4 韩勤英;苏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北京的失业知识分子救济政策及其成效[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3期

    5 李延年;孟丽;;宋元教育小说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侯勇;论书院的教育管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刁培俊;宋代的富民与乡村治理[J];河北学刊;2005年02期

    8 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J];河北学刊;2006年05期

    9 刘卫东;论应天府书院教育的历史地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邓洪波;北宋书院的发展及其教育功能的强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春生;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2 范春玥;由“学记”看北宋地方官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王恒展;;《毛大福》本事考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3 李锋;;从《穷汉词》看蒲松龄的“惧贫”情结[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4 巩聿信;;《聊斋志异》与杂纂[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5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吴敏;田益琳;;《老学庵笔记》词语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桑扎;贡保扎西;;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9 陈春勤;;羌族历史文献整理研究的内容与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10 郭琳;五代十国的流民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孝子丁兰“刻木事亲”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3 刘涤宇;;街头文化的空间基础——历代《清明上河图》中街道空间结点与相关生活场景分析[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4 沈旸;;地方孔庙的普及与覆盖:宋·辽·金·元[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5 顾建娣;;淮北的宗族与捻军的起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6 刘浦江;;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7 柳立言;;宋代墓志铭的虚与实及其反映的历史变化——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探微[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8 王帅;;比较新罗与日本的遣唐留学生教育活动[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云国强;吕品;;从娱乐的文化起源、本质解析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青;温州芙蓉古村建筑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玉;汉语四字格英译的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魏蔚;关于契丹建辽的几个重大史实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欣;《契丹国志》史源疏证举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甦;毛晓阳;;宋代贡士庄考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潘天舒;两宋教育财政状况初探[J];教育与经济;2001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光亮;欧阳修教育思想探析[J];吉安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2 王国炎;苏轼哲学为什么长期被埋没[J];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05期

    3 石涛;北宋的官立地方学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11期

    4 朱保书;王安石教育思想浅论[J];开封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5 邢铁;;宋代的义庄[J];历史教学;1987年05期

    6 赵世瑜;;社会史研究呼唤理论[J];历史研究;1993年02期

    7 何忠礼;宋代官吏的俸禄[J];历史研究;1994年03期

    8 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J];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9 田慧生;王安石与北宋教育改革[J];宁夏教育;1985年10期

    10 孔德永;;农民政治认同的逻辑——以社会主义为对象分析[J];齐鲁学刊;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自歧;宜春昌黎书院[J];江西教育;1981年12期

    2 刁培俊;;宋朝的乡役与乡村“行政区划”[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王立斌;鹅湖书院修复原貌即将开放[J];南方文物;1985年02期

    4 胡喜麟;存养·博习·中西·东吴——东吴大学建校经过补遗[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5 张宪文;;清代温州东山、中山书院史事考录[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6 温梁华;昭通地区历史上的书院及义学[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6年02期

    7 李蚊蛟;;仪陇金粟书院与朱德同志[J];四川文物;1986年02期

    8 郑力;;冯海粟的湘烟潇雨[J];湖南教育;1987年12期

    9 李丹慧;宋恕与近代维新思潮[J];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01期

    10 毕玉泉;;东汉遗迹康成书院[J];风景名胜;199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布生;;朱熹创建竹林诸精舍与兴复白鹿诸书院考[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罗秉圭;;李渤书院恋怀[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3 徐冰云;徐进;;黄庭坚与华林书院[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4 邓洪波;;中国书院都是大学吗?[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5 江沛毅;;张焕纶与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小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曹运枝;;在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7 闵正国;;在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8 李才栋;;关于书院讲会的几个问题[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9 王立赋;;吴嵩梁与鹅湖书院[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10 刁山景;;理学名家与安福书院[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显仁 通讯员 林明生、潘晓毅;[N];广州日报;2005年

    2 李广生 刘建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3 禾丽采;[N];云南政协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李艾凌;[N];商丘日报;2009年

    5 记者 张滢;[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N];忻州日报;2010年

    7 记者 饶丽 卜劲文;[N];长沙晚报;2010年

    8 记者 洪虹;[N];长沙晚报;2010年

    9 肖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李健武;[N];东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冒志祥;论宋朝外交文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吕英亭;宋朝涉外法律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3 王化雨;宋朝君主的信息渠道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4 杨浣;辽夏关系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张丽华;苏门六君子交谊考论[D];浙江大学;2005年

    7 兰婷;金代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程水龙;《近思录》版本与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华宝;《史记》校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黎仕明;清代甘肃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功;宋朝助学活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崔再尚;辽圣宗对宋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邱云飞;宋朝水灾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4 孙垂利;宋朝兵器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陈伟生;宋朝太学教育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郭宏荣;宋朝市民阶层妇女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田璐;唐宋市场管理政策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程涛;宋初的惩贪与倡廉[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钢;书院与两宋理学运动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马泓波;北宋书院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6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6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d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