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俄国来华使臣眼中的北京城
本文选题:中俄关系 + 俄国来华使团 ; 参考:《历史档案》2014年04期
【摘要】:19世纪中叶以前,中俄两国重大问题的交涉,皆由俄国派遣使团来华协商解决,其中以17—18世纪使团来华最为频繁。在此期间,有十几个俄国使团访问过中国都城北京。俄国来华使团成员以不同形式记录了他们眼中的北京城,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中国和中国社会,同时,使团成员所呈现的是他们用自身文化价值观评判和过滤后的北京城,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理解。但由于俄国使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多少带有欧洲文化优越论的烙印,其对中国文化现象的某些评论亦值得商榷。
[Abstract]:Before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negotiation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was solved by the Russian missions, among which 17-18 century missions came to China most frequently. During this period, more than a dozen Russian missions visited Beijing, the capital city of China. Members of the Russian mission to China recorded the city in their eyes in different forms. These precious historical archives, to a certain extent, reproduced the Chinese and Chinese society at that time. At the same time, What members of the mission present is that they judge and filter Beijing by their own cultural values, reflecting their accepta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since the Russian envoys' cog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s somewhat marked by the theory of European cultural superiority, some comments on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culture are open to ques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分类号】:K24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哲生;;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北京经验”[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2 周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与礼仪之争[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5期
3 孙邦华;;明清时期在华西人视野中的科举制度特征与作用——另一双眼看科举[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9期
4 伍玉西;;明清之际来华西方传教士对中国人的评介[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欧阳哲生;;盛世下的忧患——中西关系视角下的康雍乾盛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6 曾瑞琪;;浅析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误读[J];考试周刊;2011年35期
7 杜伟;;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认知[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年09期
8 欧阳哲生;;十七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J];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9 唐博;;乌兰布通之战考释——关于《中国近事报道》的讨论[J];兰州学刊;2008年09期
10 施爱东;;16-18世纪欧洲人理解的中国龙[J];民族艺术;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泓呈;中国法:走在想象与真实之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董海樱;西人汉语研究述论——16-19世纪初期[D];浙江大学;2005年
3 赵殿红;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D];暨南大学;2006年
4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5 赵欣;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刘亚轩;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林书杰;书写之道[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9 陈丛兰;十八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10 肖应云;明清西方传教士的汉语学习与文化交流(1582-1795)[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周;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洪;来华西方人游记中的中国建筑认识初探[D];浙江大学;2011年
4 芮俊杰;萨拉·康格《北京信札》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周志明;明清时期闽台多明我会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董艳;想象的他者[D];贵州大学;2008年
7 潘剑芬;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在穗澳地区的图书出版活动(1581-1840年代)[D];暨南大学;2008年
8 许璐斌;16-17世纪的远东保教权之争[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9 曹青;西方传教士与清康熙朝政关系述论[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肖承福;清前期西洋音乐在华传播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75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7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