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经济活动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
本文选题:东周 + 经济活动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摘要】:东周社会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对这一时代经济活动的考察吸引了大批学者的兴趣,然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这项研究在今天仍有进一步展开的必要。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为我们认识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理论武器,但是,它仅仅是对人类经济活动,尤其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一般性概括,也就是说它是在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后概括出来的一个理论。考虑到前辈学者对生产力因素已做了深入的研究,因而我们便将注意力转向“非经济因素”这个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方面,以求推进这项研究。从文化史学的视点出发,本文通过对政治、人口与宗教三个“非经济因素”在东周经济活动中的重大影响进行分析,说明非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活动中的非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研究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文章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言,从分析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关系的论述入手,指出了以往的古代经济史研究中对这一理论的误解,并通过对近来研究的分析,提出从非经济因素的视角来解释东周社会的经济活动。 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了东周经济生活中的政治因素。东周社会是一个政治全面干预和支配经济的时代。这从“重农抑商”政策与中国国家产生方式的关系、礼仪与贵族阶层的产品流通、借贷关系转化为政治权谋层面上的施舍、典范政治畸变为上行下效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以及其它如从经商理念出发的政治投资、在水利建设中的政治权谋、政府对市场运作的管理等方面深刻地表现出来。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人口在经济活动中影响的分析。在东周社会巨变中,人口因素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地关系的紧张,直接影响了东周社会的土地制度、社会分工以及赋税制度。 第四部分考察了宗教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我们总是一味强调经济生活对其它领域的影响,总是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经济的派生物,从而忽视意识形态的巨大反作用。事实上,在东周社会中,藉田以供粢盛、生z\z、祈雨、八蜡、祈年等宗教活动正是先民为了对付不可预料事情而付出的努力。
[Abstract]:The society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was a time of grea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The study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is era has attracted the interest of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but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blem itself makes it necessary to further develop the research today. Undeniably, the analysis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n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ovides us with an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theoretical weapon for understanding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but it is only a theoretical weapon for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general generalization of capitalist economic activities since modern times, that is to say, it is a theory after excluding the influence and interference of other factors. Taking into account that previous scholars have done in-depth research on productivity factors, we turn our attention to the "non-economic factors", which have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is research. From the viewpoint of cultural hist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he three "non-economic factors" of politics, population and religion in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and explains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non-economic factors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study of non-economic factors (cultural factors) in economic activities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preface,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Marx's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is theory in the past studies of ancient economic history,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cent studies, puts forward the explanation of social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economic factors. The second part mainly examines the political factors in the economic life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The society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was an era of political intervention and domination of the economy. This i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y of "emphasizing agriculture and suppressing commerce" and the way the Chinese state is produc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iquette and the circulation of products of the aristocratic cla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rowing and borrowing, which is transformed into giving at the level of political power. The typical political aberration is the influence on the commodity price of the effect of the superior and the following, as well as other political investment, such as the political investment based on the business idea, the political manoeuvre i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the government's management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and so on. The third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in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social changes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the population factor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expansion of population scale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man and land directly affected the land system,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axation system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The fourth part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economic activities. Because of the one-sided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for a long time, we always blindly emphasize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life on other fields, and always think that social consciousness is the school of social economy, thus neglecting the huge reaction of ideology. As a matter of fact,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religious activities such as "Tian" for prosperity, "z", "rain pray", "eight wax", "pray for the year", and other religious activities were precisely the efforts made by the forefathers to deal with unforeseen things.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审美与功利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秋风;;“城管”与经济复苏[J];新一代;2009年03期
3 孙桂丽;;对财会凭证档案利用与鉴定销毁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史志;2011年13期
4 詹英顺;苏静;;说“托儿”[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17期
5 陈二峰;;清代河南田宅交易中的习俗惯例[J];兰台世界;2011年14期
6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祀会整合之研究——以歙县吴氏“四枝会”为中心[J];徽学;2010年00期
7 高国徽;;泡沫破灭了,娱乐还能旺多久?[J];黄金时代;2009年01期
8 孙焕英;;假如只有杏坛[J];杂文选刊(下旬版);2011年08期
9 康宗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同一性的辩证思考[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5期
10 俞凉亘;申建伟;高虎;胡小宝;胡瑞;高向楠;周立;王炬;;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M8830)发掘简报[J];文物;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国宝;;生态经济伦理学与资源节约型社会[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夏兴园;;宏观调控与对地下经济的治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C];1993年
3 梁四宝;燕红忠;;清代晋陕两省的经济活动与水土流失问题[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郝光喜;;浅析建设工程中索赔[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06年
5 唐烽;;公益事业型博物馆的经济活动[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6 万年庆;张本昀;刘军伟;;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徐国君;;从平面会计到立体会计[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吴海鹰;王众托;;大型联合企业经济活动的系统分析[A];企业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9 王淑芹;;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学分析[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居阅时;;保护城市的历史美[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二)[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芳;美联储调查显示美国经济活动进一步疲软[N];现代物流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黄继汇;美国经济活动呈现稳定和改善状况[N];中国证券报;2009年
3 记者 胡芳;美联储报告:经济活动更疲软[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本报记者 何双及;企业应重视“经济活动”[N];中国矿业报;2004年
5 沈虹冰;江西规定五类经济活动必须全部“招拍挂”[N];中国改革报;2010年
6 耿建萍;消费者与商家的双赢——市场经济[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7 刘敬鲁;经济活动的正义及其意义[N];光明日报;2003年
8 记者 韩传号 茆琛;严控人为的强度经济活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9 欣华;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或将逼近8%[N];期货日报;2009年
10 熊秉元;北京见闻之二:经济活动、时间和空间[N];南方周末;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景平;科学技术、经济活动和社会形态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张栋;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历史建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顾钰民;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D];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
4 唐稷尧;论经济犯罪行为的界定[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5 彭春凝;论经济法的伦理基础[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王宇辉;区域经济板块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刘修岩;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D];复旦大学;2008年
8 刘凯;宗教伦理的大地之根与世俗经济的精神引导[D];复旦大学;2010年
9 刘庆华;经济伦理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0 杨悦;回归经济的本质[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先锋;东周经济活动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修远;文人画在明代中后期的缘起[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计勇;华北“治安强化运动”中的日伪经济活动述评[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秋华;直系军阀私人经济活动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林日杖;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在华洋行经济活动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明锋;归国留学生与近代城市变迁研究(1896-1949)[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肖阿伍;虞治卿经济活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郎志中;基于DM的供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系统的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9 张凯;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内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罗予武;长沙市无证无照经营问题及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92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9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