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告九诬:清代诬告盛行之原因剖析

发布时间:2018-07-04 07:13

  本文选题:清代 + 诬告 ; 参考:《北方法学》2014年01期


【摘要】:清代诉讼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诬告现象的普遍,有"无谎不成状"之说。究其原因,可以理解为在清代特定的司法结构之下,百姓的策略行为与官员策略行为的互动导致了清代诬告现象的泛滥,因之也成为清代司法的"顽疾"。就百姓而言,面对官府的"抓大放小"式的司法管理,选择诬告这一策略行为作为回应,以使案件得到官府的受理和重视。就官府而言,诬告犯罪本应是严厉惩治的行为,却因官员规避审判责任的策略行为而被轻纵,这使得百姓诬告的风险降低,从而鼓励了诬告行为的发生。
[Abstract]:On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Qing Dynasty's litigation is that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accusations is common, and there is a "no lie and no form". The reason is that under the specific judicial struc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rategic behavior of the people and the strategic behavior of the officials LED to the spread of the false accusation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stubborn diseas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s "big and small" type of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chose to falsely accuse this strategic act as a response in order to make cases receive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government. The occurrence of a false accusation.
【作者单位】: 广东金融学院法学研究所;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建——东周法律变革新论”[项目编号(2013)91]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清时期中国司法构造及运作原理研究”(项目编号10AFX005)的阶段性成果 第5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的资助
【分类号】:D929;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语和;;试论“无讼”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消极影响[J];法学家;2000年01期

2 卞利;明清徽州民俗健讼初探[J];江淮论坛;1993年05期

3 侯欣一;;清代江南地区民间的健讼问题——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J];法学研究;2006年04期

4 徐忠明;杜金;;清代诉讼风气的实证分析与文化解释——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J];清华法学;2007年01期

5 徐忠明;小事闹大与大事化小:解读一份清代民事调解的法庭记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6期

6 陈玉心,赵岚;清代健讼外证——威海卫英国法庭的华人民事诉讼[J];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03期

7 徐忠明;;清代中国司法裁判的形式化与实质化——以《病榻梦痕录》所载案件为中心的考察[J];政法论坛;2007年02期

8 王跃生;18世纪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变动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7年04期

9 徐忠明;姚志伟;;清代抱告制度考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苏力;;“海瑞定理”的经济学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朝晖;;明代县衙规制与日常政务处理程序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沈玮玮;;从甘结到具结悔过:传统民事司法信任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赵亮;;清前中期的农林政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4 赵亮;;18世纪中国的生态政策与生态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5 程志强;海瑞与张居正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纪慧娟,宗韵;明代驿递夫役佥派方式之变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刘道胜;凌桂萍;;明清徽州分家阄书与民间继承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赵崔莉;;明清女性的职业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张新光;论中国农民的特质——兼谈党和国家对9亿农民政策调整的问题[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王星月;;浅谈清朝的“孝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宁静波;;民事再审程序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2 吴建斌;;科斯法律经济学本土化路径重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李素文;李松龄;;法经济学效用函数文献述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凌斌;;经济运行的法律影响:科斯框架的一个理论澄清[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时永才;王刚;;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栾成显;;洪武丈量考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栾成显;;明代人口统计与黄册制度的几个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9 谢重光;;漳、泉二州文化形态异同论[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唐仕春;;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的构建:会馆禀请与衙门给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7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招远祺;基于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组织化卒中管理的构建与实践[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斌;清代情理审判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黄玉麟;《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运行现状之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曾方;民国时期民事调解制度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佘伟;婺源《保龙全书》的整理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惠;明朝对海盗的打击及其相关法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管慧雯;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环宇;清代“赘婚”制度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10 甘映红;论海瑞的行政人格[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俊文;唐律与礼的密切关系例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2 祝总斌;“律”字新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3 潘宇;中国传统诉讼观念辨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叶静;众怒难犯——万历四十四年董其昌抄家案[J];小康;2005年05期

5 邓建鹏;清代讼师的官方规制[J];法商研究;2005年03期

6 江必新;;商鞅“改法为律”质疑[J];法学杂志;1985年05期

7 蒋淑薇;从《佐治药言》看汪辉祖对幕学的贡献[J];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8 池子华;土客冲突的文化学考察──以近代江南地区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周艺;试析明代民众诉讼观念的特点及其成因——兼谈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10 严曦;;清代士人司法特权与犯罪以《刑案汇览》为中心[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党江舟;中国传统讼师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汪海燕;刑事诉讼模式的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军;;清代地方诉讼中的“客民”——以《樊山政书》为中心的考察[J];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02期

2 魏淑民;;清代地方审级划分的再思考——乾隆朝行政实践下的动态变通性和相对稳定性[J];清史研究;2009年04期

3 游宇明;;爹亲,娘亲,不如官老爷的慈悲亲[J];文史月刊;2011年07期

4 刘为;清代中朝宗藩关系下的通使往来[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03期

5 王超;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杨琰;清季新疆屯田对当地少数民族人口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宝玉柱;清代蒙古社会转型研究——社会政治转型的客观原因:女真崛起[J];满族研究;2003年01期

8 刘敏;清代赫哲族在捍卫建设东北边疆中的贡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9 聂红萍;清代前期新疆州县以下基层制度的演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张世明;清代宗藩关系的历史法学多维透视分析[J];清史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刚;;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两时段县级赋税GIS[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张民服;;试论清代中原经贸业的发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魏章柱;;清代台湾学校教育及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一谋;清代对人瑞有奖励[N];人民政协报;2000年

2 陈易新;中医诊断学在清代的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0年

3 钱振峰;乾隆与清代玉器[N];中国商报;2002年

4 杨红 刘鹏九;清代的卖地契约[N];中国档案报;2000年

5 朱玉宝;清代官员的任用制度(四)[N];中国人事报;2000年

6 王思治;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N];光明日报;2000年

7 黄开林;岚皋清代禁赌碑[N];陕西日报;2001年

8 马树康 夏维荣;清代喀什铸币小考[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0年

9 记者 杨守勇;清代曾绘世界地图 北京为本初子午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10 主持人 李国荣;严防严惩:清代打击科场夹带作弊[N];中国档案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t ;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煜达;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D];复旦大学;2005年

3 毛晓阳;清代江西进士丛考[D];浙江大学;2006年

4 王雪华;清代吏胥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张磊;清代贵州女性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杨银权;清代甘肃士绅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黄海云;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至1840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吴轶群;清代新疆边境地区城市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路伟东;清代陕甘人口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周邦君;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欣平;清代陕西关中市场探析[D];西北大学;2005年

2 秦兆祥;清代热河都统的设立与职能演化[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陈一容;清代官吏惩戒制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群;冲突与调适[D];兰州大学;2006年

5 李楠;清代山西祈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之良;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谭小军;清代江西民间秘密教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慧;清代呼伦贝尔副都统衙署的设立及其职能[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张建民;清代杀虎口税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涂蕴漪;清代江西慈善组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95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95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4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