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贵族体制的形成与乡论

发布时间:2018-07-06 15:23

  本文选题:魏晋 + 贵族 ; 参考:《江海学刊》2014年03期


【摘要】:六朝是门阀贵族占据政治和社会主要地位的时期。但是,贵族形成的根基究竟是依靠皇权还是得到皇权以外的乡里社会舆论亦即乡论支持的呢?这是中古贵族研究的焦点问题。分析盛行于西晋元康时期的放达之风,有助于辨析魏晋时期乡论的内涵和意义。放达风气产生于东汉末,到魏晋则日趋猛烈。其中代表人物,前有竹林名士,后有元康名士。历来的研究倾向于将两者作对比,得出的结论也基本上是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竹林和元康实质上都是汉末以来放达风潮的延续。但是,元康时期的放达与曹魏以及竹林时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超越了阶层和群体,上升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中原因,就在于社会舆论亦即乡论对放达行为予以了支持和赞扬。对于国家权力或皇权并不赞同的放达行为,地方乡里社会的舆论却是肯定和赞誉,许多放达人物也正是由此进入了官僚世界,其中如东晋南朝时期的代表性贵族陈郡谢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中开始其家族的崛起。上述事实说明,在探讨魏晋贵族的形成及其性质时,来自地方社会乡论的支持和作用不容忽视。
[Abstract]:The six dynasties were the period in which the aristocrats occupied the main position in politics and society. But is the foundation formed by the aristocrats dependent on imperial power or supported by rural public opinion other than imperial power? This i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of the Middle Ancient aristocracy. It is helpful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wnship theory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by analyzing the style of Fangda prevailing in the Yuan Kang period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Fangda atmosphere came into being in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became more and more violent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Among them representative figures, before have bamboo forest famous person, after have Yuan Kang personage.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tends to compare the two, and the conclusion is basically positive and negative. Bamboo forest and Yuankang are essentially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Fangda trend since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Howev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angda of Yuan Kang period, Cao Wei and bamboo forest period is that it transcends the stratum and group and rises into a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Among them, the reason lies in the public opinion, that is, the township theory to support and praise the act of Fangda. The local public opinion was positive and praised the Fanda behavior that the state power or imperial power did not approve of, and many Fanda figures also entered the bureaucratic world, such as the representative aristocrat Chen County Xie in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It wa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at the rise of his family began. The above facts show that in discussing the formation and nature of the aristocrat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support and function of the local social township theory can not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分类号】:D691.2;K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爱波;;论“任诞”与中朝名士[J];江淮论坛;2006年05期

2 李济沧;;九品官人法中的乡品称谓考论[J];江海学刊;2012年06期

3 黄惠贤;;谢鲲年表[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94年00期

4 牟发松;说“达”——以魏晋士风问题为中心[J];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怀东;支遁与晋末玄言、山水诗之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金仁义;;桓温伐成汉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王志;;宪法平等权中的统合标准刍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3期

4 宋丽莎;;从《抱朴子》看葛洪的“以玄代道”思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5 巩青燕;;玄言诗研究资料缺乏之原因初探[J];长城;2010年02期

6 马青芳;;鲍照《建除诗》青海史实及其创作成因探析[J];长城;2010年12期

7 陈群;东晋文人的历史特征及其演变[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侯宇;;淝水之战中苻坚举兵百万解[J];沧桑;2008年02期

9 卢小慧;;名士政治和“王与马共天下”政治格局的形成[J];沧桑;2008年03期

10 赵洋;;浅析西晋道教地位转变[J];沧桑;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李济沧;;放达之风与六朝舆论[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6 李红岩;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熊江梅;六朝文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9 林晓光;王融与永明时代[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安朝辉;汉晋北地傅氏家族与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敏燕;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袁连;魏晋南北朝琅琊家族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海燕;论谢灵运诗歌中所体现的才士困境[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静;何承天文学综论[D];河南大学;2011年

5 孔琴琴;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正统论的广泛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6 曾潇;跨三朝政治的文人与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强;西晋北渡士族陆机交游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尤立平;谢灵运研究四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英杰;东晋政治影响下的史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晨娟;魏晋“任诞”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长琦;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讨[J];历史研究;1995年06期

2 张旭华;魏晋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J];中国史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含笑花》2011年征订启事[J];含笑花;2011年01期

2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伍立杨;朴茂深远 生机盎然[N];人民日报;2004年



本文编号:2103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03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7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