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突变、人口增长、地理限制与夏朝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8-07-30 06:32
【摘要】: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是中国史前人类社会演进史上一个里程碑,其产生原因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来解释文明社会起源的动因,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假说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评述了文明起源最为流行的限制理论的成功与不足,复原了夏朝建立前后的气候变化,发现夏朝的建立恰好对应于4.2~4.0ka BP全球降温事件。本文依据文明起源的战争理论,但认为人口增长本身不是触发人口-资源失衡进而引发战争的一个独立变量,引入气候突变作为独立变量,认为人口增长、气候突变、人口迁徙和地理限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人口-资源失衡,引起人群之间的战争是夏朝建立的主要原因。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第一个王朝为何诞生于中原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为何诞生于4.0ka BP前后而不是其他时间。
[Abstract]:The birth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mark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a Dynasty,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y in prehistoric China, and its causes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a large number of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civil society, but so far, no hypothesis has been able to give a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uccess and deficiency of the most popular limiting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and restores the climate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a Dynasty. It is foun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a Dynasty coincides with the global cooling event of 4.2~4.0ka BP. Based on the war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thinks that population growth itself is not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that triggers the demographics and resources imbalance and then causes war. The climate change is introduced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the 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climate change are consider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geographical limitation caused the imbalance between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and the war between people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Xia Dynasty. This theory can well explain why the first dynasty of China was born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not in other regions, and why it was born before and after 4.0ka BP, not at other time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1172154)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0103)课题资助
【分类号】:K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J];第四纪研究;2001年05期

2 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东亚季风变迁与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衰落[J];第四纪研究;2004年03期

3 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J];第四纪研究;2005年06期

4 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古地理学报;2004年01期

5 吴文祥;胡莹;周扬;;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J];古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6 吴文祥;;“限制理论”与中国古代文明诞生[J];华夏考古;2010年02期

7 KennethJ.Hsu;Sun, climate, hunger, and mass migration[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1998年05期

8 ;Periodicity of Holocene climatic variations in the Huguangyan Maar Lak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0年18期

9 邵晓华;汪永进;程海;孔兴功;吴江滢;;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化与干旱事件的湖北神农架石笋记录[J];科学通报;2006年01期

10 葛剑雄;对中国人口史若干规律的新认识[J];学术月刊;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吉怀;;“大禹治水”之“禹会诸侯”考[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李永化,尹怀宁,张小咏,陈占娇;5000 a BP以来辽西地区环境灾害事件与人地关系演变[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3 许清海,肖举乐,中村俊夫,阳小兰,郑振华,梁文栋,李月丛,井内美郎;全新世以来岱海盆地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的孢粉学证据[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4 S. Feng;夏敦胜;汤懋苍;陈发虎;;秦安地区全新世气候的周期振荡特征[J];冰川冻土;2006年01期

5 李俊;王淑云;莫多闻;;6000aBP以来洞庭湖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及其同人类活动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滕铭予;;古代气候事件与古代文化间关系的再思考——以全新世大暖期的赤峰地区为例[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7 王若柏;;华北平原的“古文化空缺区”之谜[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8 王向辉;王海彬;;大禹与传统文化模式研究的现代转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王行军;蔺晓峰;王德强;专少鹏;班长勇;刘玉君;;河北省北部张北县一带全新世中期砂层的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S1期

10 刘玉英;刘嘉麒;汉景泰;;吉林辉南二龙湾玛珥湖12.0ka B.P.以来孢粉记录与气候变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吕厚远;刘嘉麒;储国强;顾兆炎;Negendank J;Schettler G;Mingram J;;末次冰期以来湛江湖光岩玛珥湖孢粉记录及古环境变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2 J銉rg F.W.NEGENDANK;;The early Holocene optimum inferred from a high-resolution pollen record of Huguangyan Maar Lake in southern 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C];2008年

3 王淑云;吕厚远;刘嘉麒;J銉rg F.W.Negendank;;湖光岩玛珥湖高分辨率孢粉记录揭示的早全新世适宜期环境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4 Jens Mingram;Patrick Rioual;J銉rg F.W.Negendank;Tungsheng Liu;;Diatom-based inference of variations in the strength of Asian winter monsoon winds between 17,500 and 6000 calendar years B.P.[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5 Patrick RIOUAL;;Study of the varve record from Erlongwan maar lake,NE China,over the last 13 ka BP[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6 王若柏;;史前重大的环境灾链:从共工触山、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杨栋;曹书杰;;大禹传说研究百年回眸[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9辑)[C];2010年

8 Aizhi Sun;Zhaodong Feng;;Holocene climatic reconstructions from the fossil pollen record at Qigai Nuur in the southern Mongolian Plateau[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C];2014年

9 Zihua Tang;Dongmei Chen;Xinhua Wu;Guijin Mu;;Redistribution of prehistoric Tarim people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陶士臣;新疆东部湖泊沉积花粉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环境[D];兰州大学;2011年

3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杨秀侃;吴越玉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邓林;地下水补给历史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长安大学;2011年

6 张瑞虎;长江口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东亚夏季风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一胜;金衢地区经济史研究:960—1949[D];浙江大学;2004年

8 姚政权;襄汾陶寺等遗址的植硅石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范斌;植硅体记录的巢湖流域环境变化及其灾害事件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小忠;新疆博斯腾湖记录的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吉阳;中国西部山区全新世冰碛地层的划分及地层年表[J];冰川冻土;1987年04期

2 铃木秀夫;李中菊;;3500年前的气候变迁与古文明[J];地理译报;1988年04期

3 刘晓东,安芷生,方建刚,陈广善;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黄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变化[J];地理科学;2002年05期

4 邵晓华,汪永进,孔兴功,吴江滢;南京葫芦洞石笋生长速率及其气候意义讨论[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5 杨志荣;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1998年05期

6 施少华,杨怀仁,王惃;中原地区晚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J];地理学报;1992年02期

7 夏正楷,邓辉,武弘麟;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8 莫多闻,李非,李水城,孔昭宸;甘肃葫芦河流域中全新世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6年01期

9 王铮,张丕远,,周清波;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J];地理学报;1996年04期

10 黄光庆;珠江三角洲新石器考古文化与古地理环境[J];地理学报;199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群;李玉尚;;《农政全书》所反映的1600年前后气候突变[J];中国农史;2011年01期

2 王绍武;闻新宇;黄建斌;;五帝时代(距今6-4千年)中国的气候[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2期

3 ;“后天”会不会来临——解析美国GBN公司关于中国未来十年气候情况报告[J];东西南北;2004年10期

4 高深;我也会写“朦胧”诗了[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胤华;;Cucconi法在气候突变检测中的应用[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2 江敦双;黄明正;李瑜修;李德萍;;青岛市百年来的冬季冷暖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陈学君;胡文超;付秀兰;姜梦晶;张文波;;甘肃定西地区干旱气候突变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5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2013年

4 魏凤英;谢宇;;近百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年际及年代际振荡[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贤纬;关于气候突变的问与答[N];中国气象报;2004年

2 王绍武;气候突变可能存在的威胁[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许琦敏;全球气候突变千年发生一回[N];文汇报;2008年

4 教盼盼;14世纪初气候突变对英国社会的影响[N];吉林日报;2011年

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王绍武 谢志辉;四千年前的气候突变与古文明的衰落(下)[N];中国气象报;2002年

6 郑奕;揭示西部气候突变特点[N];中国气象报;2008年

7 郝东方;美国“秘密报告”对气候突变影响描述有些危言耸听[N];大众科技报;2004年

8 报道员 周谷风;中世纪欧洲流行黑死病,或因气候突变[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四川 主任医师 孙清廉;中老年人怎样防止猝死[N];家庭医生报;2004年

10 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秀萍 国家气候中心 罗勇 刘洪滨;气候突变真的会发生吗?[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颜鹏程;一种气候突变“过程性”识别新方法及其应用[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龚志强;基于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气候突变检测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3 张文;近百年来气候突变与极端事件的检测与归因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54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54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f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