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有哪些_《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16 17:03

  本文关键词:唐代避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08年

唐代避讳研究

阴小宝  

【摘要】: 避讳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制度,这种制度在唐代得到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学术界对唐代避讳进行过一些探讨,但缺乏对唐代避讳作整体、全面和专门的研究。即使一些关于中国古代避讳的专著,论述也不够深入和系统。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有必要对唐代避讳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重新审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唐代避讳研究的薄弱环节,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碑刻资料和一些敦煌文书,在此基础上,对唐代避讳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以往史学界对唐代避讳的研究状况,包括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认为此前对唐代避讳分别从整体与局部上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国讳和家讳两方面。对避讳在唐代的发展情况及特点、社会影响作了论述,同时对唐代避讳中一些有影响的事例进行了研究。但也有许多重要问题尚未弄清楚,研究的也不够全面,如对唐代避讳制度作一个全面的研究很少,其研究重点也只限于唐前期;同时与避讳相关的行辈问题,几乎很少有人涉及;因此必须对唐代避讳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 第二部分:对唐代避讳制度的演变作了系统、深入地分析。认为唐代的避讳制度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由相对宽松到逐渐严格,而最终走向衰落。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统治者在皇权得到加强的背景下,通过对孝道的提倡,来维护封建统治。第二,唐王朝政治制度的兴衰影响到避讳制度的演变。第三,封建统治者唯我独尊的心理以及对避讳的态度是避讳制度演变的重要因素。第四,魏晋以来的避讳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对唐代避讳的演变也有一定影响。 第三部分:分析了唐代避讳的类型、方法及其特点。唐代避讳类型包括国讳、官讳、家讳、太子讳、皇后讳、外戚讳、憎讳等。避讳方法因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其中,避国讳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改字、省缺、改称、用“某”、“讳”字代替,以及变体、注讳、拆字、缺笔等。家讳有改称和题讳等方法。官讳往往有改换他官或任职之地,以及改下属之名等方法。其他类型的避讳,改变人名或物名,以达到避讳的目的。最后分析了唐代避讳的几个特点:其一,唐代避讳规模较大。其二,唐代避讳与礼法联系在一起。其三,避讳方法众多,是一个集大成者。其四,避讳范围广泛。其五,唐代避讳在地域上存在着宽严的差别,从而形成内紧外松的特点。其六,唐代避讳还扩展至周边国家。 第四部分:论述了唐代避讳的作用与影响。首先分析了避讳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的作用,其次分析了唐代避讳对文献典籍产生的消极作用,以及避讳在学术研究中的利用。接着探讨了避讳对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唐代避讳对后世的影响。 总之,文章紧紧围绕唐代避讳对其进行了系统、具体、深入的研究,结合当时唐朝社会发展的状况,对避讳制度及避讳风气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并对唐代避讳的方法及其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具体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有助于形成对唐代避讳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2
  • 一、唐代避讳研究概况9-10
  • 二、资料与研究方法10-11
  • 三、研究意义11-12
  • 第二章 唐代避讳制度的演变12-25
  • 第一节 唐代避讳制度的渊源12-15
  • 第二节 唐代避讳制度的演变15-22
  • 一 唐代前期的避讳制度15-19
  • 二 唐代后期的避讳制度19-22
  • 第三节 唐代避讳制度演变的原因22-25
  • 第三章 唐代避讳的类型、方法及特点25-39
  • 第一节 唐代避讳的类型25-29
  • 一 国讳25-26
  • 二 官讳26
  • 三 家讳26-28
  • 四 其他讳28-29
  • 第二节 唐代避讳的方法29-32
  • 一 避国讳的方法29-31
  • 二 避官讳的方法31
  • 三 避家讳的方法31-32
  • 四 避其他讳的方法32
  • 第三节 唐代避讳的特点32-39
  • 一 避讳规模较大33
  • 二 避讳与礼法相联系33-35
  • 三 避讳方法众多35
  • 四 避讳范围广泛35-37
  • 五 避讳内紧外松37-38
  • 六 避讳扩展至周边国家38-39
  • 第四章 唐代避讳的作用与影响39-52
  • 第一节 唐代避讳的作用39-43
  • 一 避讳与封建统治39
  • 二 避讳与文献典籍39-40
  • 三 避讳与学术研究40-43
  • 第二节 唐代避讳的影响43-52
  • 一 避讳对唐代政治的影响43-44
  • 二 避讳对唐代文化的影响44-47
  • 三 避讳对唐代社会的影响47-49
  • 四 唐代避讳对后世的影响49-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60
  • 附录160-64
  • 附录264-66
  • 致谢66-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瀚;;“代”字是否为避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婷婷;太平天国宗教避讳词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思喆;唐五代敦煌公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娜;儒家孝道对唐朝吏治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有方;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黄先炳;;“观音”名号非避讳[J];辞书研究;2005年04期

    3 虞万里,杨蓉蓉;韵书与避讳[J];辞书研究;1995年03期

    4 金玉强;琐谈古代的“避讳”[J];渤海学刊;1994年04期

    5 窦怀永,许建平;敦煌写本的避讳特点及其对传统写本抄写时代判定的参考价值[J];敦煌研究;2004年04期

    6 冯贺军;唐初避讳二例[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01期

    7 虞万里,杨蓉蓉;唐五代字韵书所反映之唐代避讳与字形[J];古汉语研究;1993年03期

    8 由明智;谈昏字与昬字的关系[J];古汉语研究;2002年02期

    9 王彦坤;古代敬讳的方法[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01期

    10 秦慰俭;;我国历史上的避讳[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东;对蒲松龄写作生涯的实学考察[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2 刘伟;试论《任氏传》狐意象的基本特征[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3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4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5 韦乐;;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6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7 巩聿信;;《聊斋志异》与杂纂[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8 王承丹;徐文蕾;;试论蒲松龄笔下的三国人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9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10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硕;;以《唐律疏议》为例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6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7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9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万明;;明代税票探微——以所见徽州文书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汉文;避讳浅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2 吴良祚;;《天王谕普天番镇爷哥带朕幼共治理世界诏》考证并笺校[J];安徽史学;1985年05期

    3 单有方;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赵映诚;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高越敏;;简谈避讳[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6 刘进宝;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代地方官文书的处理程式[J];图书与情报;2004年05期

    7 赵一民;古文阅读中的“避讳”举要[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8 马玉玲;避讳语今昔谈[J];华夏长寿;1995年08期

    9 王彦坤;;应重视古书中的避讳现象[J];辞书研究;1992年06期

    10 何庄;唐宋公文的繁荣及原因初探[J];档案学通讯;200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秋云;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胡元德;古代公文文体流变述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明波;中国古代官署平行公文文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肖龙航;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谷树新;中国传统孝道的确立[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超;唐代诏敕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贺叶平;中晚唐干谒散文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济明;唐代檄文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7 詹灵杰;唐代考课制度与吏治关系[D];安徽大学;2007年

    8 陶哲;秦至西汉宣帝时期避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玉丽;韩柳公文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10 李志刚;唐代勾检制度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有方;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王美华;官方旌表与唐宋两代孝悌行为的变异[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2期

    3 张恒俊;陈垣与避讳学[J];东南亚纵横;2003年06期

    4 虞万里,杨蓉蓉;唐五代字韵书所反映之唐代避讳与字形[J];古汉语研究;1993年03期

    5 段观宋;训诂的比勘互参法论略[J];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期

    6 何根生;韩愈避讳考析[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7 魏承思;;略述家族主义对唐朝官制的影响[J];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01期

    8 魏良;忠节的历史考察:秦汉至五代时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9 李建信;避讳絮语[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10 马继云;孝的观念与唐代家庭[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应骑;罗玲;;唐代仕女画“丰腴美”的成因[J];艺术探索;2010年01期

    2 王佺;;唐代干谒诗与干谒文比较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齐涛;唐代隐士略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4 宋军风;;唐代商人妇家庭生活探微[J];齐鲁学刊;2006年01期

    5 许友根;;寡嫂抚育成人的韩愈[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焦杰;;从墓志看唐代妇女崇道的原因[J];东南文化;2008年03期

    7 查正贤;;论制举与唐代隐逸风尚的关系[J];文学遗产;2009年05期

    8 曾祥辉;;试探唐代昆仑奴从事的主要工作[J];今日科苑;2010年10期

    9 陈伯海;;唐代社会的思想潮流与诗歌创作[J];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1期

    10 苏士梅;;唐人妇女观的几个问题——以墓志铭为中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争春;贺建壬;;唐代私学类型的发展[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2 李季平;;唐代奴婢来源述论[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3 吴枫;郑显文;;唐代庶民阶层的文化素质初探[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4 李季平;;唐代昆仑奴考[A];唐史研究会论文集[C];1980年

    5 李天石;;试论唐宋时期奴婢的雇佣化趋势[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6 乔长阜;;“贵理国其若梦,几华胥之故乡”——李白政治理想新探[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7 赵澜;;唐代官员服丧行为的全面制度化及其社会意义[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8 王永平;;论唐代民间信仰中的植物崇拜[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9 贾志刚;;《唐魏系墓志》考释[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10 周怀宇;赵伟;;浅论唐代杜佑《通典》对《管子》的继承[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海;[N];光明日报;2009年

    2 陈松长 岳麓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刘玉峰;[N];学习时报;2011年

    4 北京 贾文超;[N];中国文物报;2004年

    5 孙机;[N];中国文物报;2008年

    6 陈海涛;[N];光明日报;2003年

    7 贾文超;[N];中国商报;2002年

    8 王耀;[N];天水日报;2006年

    9 刘玉峰;[N];学习时报;2011年

    10 钟爱玲;[N];长白山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澜;唐代丧服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周尚兵;唐代的技术进步与社会变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苏士梅;唐代诚信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成林;唐赋分体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汤燕君;唐代试诗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120100;唐代咏史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艳;唐代佛教史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马秀兰;太平天国文书特色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阴小宝;唐代避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许晶;以唐代社会为背景的大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郝娜;唐代家庭休闲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名芳;唐代农村家庭礼俗探微[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诚;唐代女子审美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许继莹;唐代武举制度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潇;唐代科举与士风[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范迎春;唐代文人与花[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勇;论唐代社会对家庭的救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宇;唐代“佛舍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唐代避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5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5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4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