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皇帝的即位诏——从隆庆到崇祯

发布时间:2018-08-08 11:39
【摘要】:隆庆帝即位诏书表达了重新审定嘉靖新礼的方针,公布了旨在更改嘉靖时期弊政的诸多政策措施,为张居正改革做了铺垫。万历即位诏标榜遵守成宪,但实际已铺开张居正改革的基本方向。泰昌帝即位诏重申万历遗诏公布的一些政令,但并未表达出恢复行政能力的魄力与意图,其蠲免赋税的条款缺乏实惠。天启帝即位诏大致重复泰昌帝即位诏而略做补充,明显露出没落颓势。崇祯帝即位诏多达50款,注意收拢各界人心,但并不具有恢复气象。明代历朝皇帝即位诏书皆为国家政治运行至重要节点的重要政策文本,以内阁为主的士大夫曾多次试图通过即位诏书调整前代皇帝推行或累积形成的弊政,甚至借机限制皇权或推行改革,因而即位诏背后常隐含着士大夫与皇权的博弈。
[Abstract]:The imperial edict of Emperor Longqing expressed the policy of reexamining the new ritual of Jiajing, published many policies and measures aimed at changing the malpractices of Jiajing period, and paved the way for Zhang Juzheng's reform. Wanli imperial edict to abide by the Constitution, but has actually spread the basic direction of Zhang Juzheng reform. Emperor Taichang's imperial edict reiterated some decrees issued by Wanli Zhanzhao, but it did not express the spirit and intention of restoring administrative ability, and its provisions of exemption from taxation were not affordable. Tianqi emperor to the throne to roughly repeat the emperor Taichang imperial edict and do a little to add, obviously show decline and decadence. Chongzhen emperor imperial edict as many as 50, pay attention to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ut do not have a recovery weather. The imperial edict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policy text of the national politics running to the important node. The literati and bureaucrats, mainly the cabinet, tried many times to adjust the malpractices that the former emperors had carried out or accumulated through the imperial edict. Even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restrict imperial power or carry out reform, so the imperial court often implies the game between literati and imperial power.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十五至十九世纪世界变迁中的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研究”(09BZS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8;D69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轶峰;;明中期皇帝的即位诏——从景泰到嘉靖[J];古代文明;2013年01期

2 赵轶峰;;明前期皇帝的即位诏——从洪武到正统[J];求是学刊;2011年01期

3 赵轶峰;;明代的遗诏[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明选,李勇;程演生《天启黄山大狱记》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戴卫东;略论明代社会保障政策实施中的弊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张健;;朱元璋与淮西集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李玉栓;;明代文人结社兴盛的政治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王平;;明代文人叶权三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张利;;嘉靖年间明朝对安南危机的处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张国勇;明代大同镇述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李新成;;明代辽东名将李如松[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褚殷超;;“空城计”考略[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王红银;;明代贵州民屯刍议[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白斌;王慕民;;明代朱纨海禁政策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张晓纪;;明代泉州府人才地理分布[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亚非;;明初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5 贾建飞;;浅谈清人视野中的西域[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7 徐卫东;;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曹永年;;阿勒坦汗和丰州川的再度半农半牧化——阿勒坦汗研究之一[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0)[C];1980年

9 乌云毕力格;;论东土默特蒙古[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10 谭徐明;;屯堡文化背景下的贵州鲍屯古代乡村水利工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建萍;蔡清及其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满省;明代福建易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何威;河州土司何锁南家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冯明;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张友庭;晋藩屏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影;明代南京都察院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叶辉;《明史·职官志一》笺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珊珊;明代辽东的教育与科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琳琳;明代《辽东志》与《全辽志》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要琦;李东阳法律思想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8 林惠;明朝对海盗的打击及其相关法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惠玲;张雨及其《全陕边政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许作海;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洵;;“大礼议”与明代政治[J];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05期

2 洪早清;;明代阁臣代皇帝起草遗诏和即位诏书的政治功能[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赵中男;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及其社会政治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赵轶峰;;明前期皇帝的即位诏——从洪武到正统[J];求是学刊;2011年01期

5 马静;;一道非同寻常的“即位诏”——明世宗“即位诏”与嘉靖初期改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赵轶峰;;明代的遗诏[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明伦;;明代言官的职业风险与保障机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蔡明伦;;明代言官的职业风险及保障机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蔡明伦;;明代言官与严嵩[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赵轶峰;;明代的遗诏[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赵阳;;张居正改革成败刍议[J];理论界;2009年09期

6 彭勇;;明代皇室冠礼述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陈宝良;;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王伟;;明代士大夫的天下观:以1368—1428年中越关系为中心[J];求索;2010年12期

9 熊召政;;危世沉吟——谈改革家张居正[J];上海文学;2009年01期

10 吴量恺;;明代的改革家张居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小南;;《宝训》《圣政》与宋人的本朝史观——以宋代士大夫的“祖宗”观为例[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续)[C];2005年

2 张兴华;;崇祯元年霞客闽粤游及其他[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3 吕士朋;;明代的党争[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4 毛佩琦;;“顺案”考略[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5 康志杰;;西域之逸民 中国之高士——评欧洲奇人毕方济[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包国滔;;论明代国子监祭酒宋讷的治监之道[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崔军伟;;清代皇权与国史纂修[A];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晓纪;;明代泉州府人才地理分布[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崔军伟;;清代纪传体国史纂修与皇权掌控[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10 周致元;;明代对凤阳府的灾蠲[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贾含冰;士大夫与宣南广和居[N];北京日报;2003年

2 户华为;重意气轻是非的晚明清议[N];光明日报;2006年

3 杨海文;“宋太祖誓碑”与“不杀士大夫”[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任国征;宋朝皇帝如何宽待士大夫?[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 胡凡;明代皇帝的家庭与帝位传承[N];光明日报;2002年

6 郑渝川;服饰荣华与士大夫沦落[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剑锋;士大夫偏见误国[N];学习时报;2009年

8 剑锋;士大夫偏见误国[N];学习时报;2009年

9 剑锋;士大夫偏见误国[N];学习时报;2009年

10 棠溪;说朋党[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秦跃宇;魏晋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3 张学亮;明嘉隆万时期士大夫事功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翟爱玲;明代名臣刘健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5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董刚;元末明初浙东士大夫群体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鲍新山;北宋士大夫与道家道教[D];暨南大学;2005年

8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闫春;《四书大全》的编纂与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邓洪波;明代书院讲会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艳娟;明代女性贞节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肖英;明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士岭;试论明代的人口分布[D];郑州大学;2005年

4 陈昕;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梁思立;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何瑞军;明代与日本足利幕府朝贡贸易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黄阿明;明代户部机构及其运作[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包诗卿;明代关羽信仰及其地域分布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9 毛雨辰;明代西北边镇边备及其得失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董萍;论明人饮食文化思想的转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71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71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0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