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土地开发及其生态效益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7 18:02

  本文关键词:明代榆林镇沿边屯田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

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土地开发及其生态效益研究

薛敏  

【摘要】:历史时期的土地开发与当今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很多地方的土地利用方式都是在长期的历史选择中形成的。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土地开发问题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关于历史时期土地垦殖活动及其生态变迁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多集中在大尺度和大视角的着眼点上,而自生态因子角度出来,来探讨土地开发活动对各类生态因子的影响,进而导致生态环境的变迁,反过来又制约土地开发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历史时期的土地开发活动为基本切入点,通过对明清时期榆林地区诸多地方志资料的查阅、解读和分析,试图复原这一历史时期榆林地区土地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同时力争探讨各类生态因子在这两者关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文章整体归结为两个问题:一个是土地开发活动的概况、影响、特征和成因,其中心为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土地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复原。另一个是生态因子在环境变迁与土地开发相互关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心为生态因子的变化。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内容大体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是阐述本选题的总体认识和宏观把握,主要介绍选题依据、本研究的时空界定、相关研究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主要对榆林地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简单地阐述了生态环境的特性,分析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与特性,探讨各类生态因子在环境变化中所起到的基本作用和遵循的一般规律。总结出了在生态环境变化中,因为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使得各类生态因子都随着环境有着一定的变化;同时,又因为生态因子遵循着最小因子、耐性定律等规律,一旦这种变化超出了生态幅,破坏的了生态因子的耐性定律,就会造成生态因子作用的变化,进而导致生态环境的变迁。这就造成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形成。 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探讨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各类土地开发,试图通过对这-时期该区域的土地开发情况的复原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了解生态因子在这二者相互关系中的作用。并通过对各类史料的解读,以求能够总结出各类土地开发所引起主要的生态因子的变迁,进而打破生态因子的生态幅,发挥最小因子与耐性定律,改变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这一时期该地区的土地垦殖活动、草地资源与军事建筑等开发活动进行了生态因子分析。 第五章主要讲开发活动所取得的生态效益。主要从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活动造成了该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使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强,使得环境逐渐恶化。其开发活动在短期内也使得该区域取得相当的社会经济效益,人口增加,商业繁荣。但随着环境的恶化,各类生态因子发生变化,最终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这其中不乏因自然的因素,但正是因为人类的活动加剧了这种环境的脆弱性。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人类活动是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同时因为生态因子的制约,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大受限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8;K928.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8
  • 第一章 榆林地区生态环境影响因子18-22
  • 第一节 榆林概况18-19
  • 第二节 榆林地区生态系统影响因子19-22
  • 一 榆林地区的环境特性19-20
  • 二 榆林地区主要生态系统20
  • 三 榆林地区生态影响因子20-22
  • 第二章 明清榆林地区的垦殖活动22-42
  • 第一节 榆林的边屯22-31
  • 一 榆林边屯背景22-24
  • 二 军屯开发24-29
  • 三 边民垦殖开发29-31
  • 第二节 榆林地区的伙盘地开发31-37
  • 一 伙盘地开发背景31-32
  • 二 伙盘地的扩展32-37
  • 第三节 榆林土地垦殖活动的生态分析37-42
  • 一 土地垦殖与生态环境分析37-39
  • 二 土地垦殖与生态因子关系分析39-42
  • 第三章 明清时期榆林地区草地资源42-52
  • 第一节 明代草地资源开发与保护42-45
  • 一 明代草地资源概况42-44
  • 二 明代草地资源的破坏与保护44-45
  • 第二节 清代榆林草地资源的破坏45-48
  • 一 清代草地资源状况45-46
  • 二 清代草场资源的破坏和保护46-48
  • 第三节 榆林草地资源开发的生态分析48-52
  • 一 草地资源生态环境分析48-49
  • 二 草地生态因子分析49-52
  • 第四章 明清榆林地区建筑用地开发52-60
  • 第一节 军事设施的修筑种类52-56
  • 一 军事设施的修筑52-55
  • 二 军事设施的移建55
  • 三 军事建筑的修葺55-56
  • 第二节 建筑用地的环境效益分析56-60
  • 一 建筑用地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56-57
  • 二 建筑用地生态因子影响分析57-60
  • 第五章 明清榆林土地资源开发生态效益评价60-68
  • 第一节 环境质量评价60-63
  • 第二节 社会经济效应评价63-68
  • 结语68-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6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7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千怀遂,李明霞;沙漠化及其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2 吕厚远,刘东生,郭正堂;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J];科学通报;2003年01期

    3 马雪芹;历史时期黄河中游地区森林与草原的变迁[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4 王飞,李锐,杨勤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人为影响程度研究综述[J];泥沙研究;2003年05期

    5 王飞,李锐,谢永生;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2期

    6 张维邦;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的祸根[J];水土保持通报;1989年01期

    7 梁银丽;黄土区地面覆盖的主要类型及其保水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1997年01期

    8 梁四宝;明代“九边”屯田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9 李心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替[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耿占军;王世伟;;试论清代陕北水利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J];唐都学刊;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寿仙;[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晗;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晗;清代陕北长城外伙盘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大伟;明代榆林镇沿边屯田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苏明波;明代陕西三边军粮补给体系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束华;;论楚春申君治吴及其政治谋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肖爱民;;试析北宋人对辽朝政治中心的认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刘亚中;;唐宋以来皖北农业经济发展轨迹管窥——从户口数的增减和田赋征收量观察[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张艳丽;;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刘亚中;;《荒政辑要》的成书原因及其地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张志鹏;;“钟离”并存辨正[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井红波;杨钰侠;;古代中国运河的交通运输地位——以唐代汴河为中心的考察[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刘自兵;高芳;;简论古代武陵的地理范围[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刘志军;张首才;;湖北宜都杨守敬书何远庆墓志铭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王前程;;火烧连营说“猇亭”——三国古战场考察之一[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邢永强;;河南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体系架构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3 蒲霞;;论清代(1840年前)淮河流域的垦殖活动及其影响[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曹小星;延军平;;矿区生态捆绑发展模式——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梅雪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江太新;;土地股份所有制发展及其对地权的分割[A];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演讲讨论稿)[C];2002年

    7 徐新创;刘成武;;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洪涝灾害效应——以江汉平原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Natural vegetation of g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iods in Loess Plateau[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9 吕厚远;刘东生;郭正堂;;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10 郭正堂;侯甬坚;;第1章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变化概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冯福学;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江山;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5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秦偲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文竹;明朝中后期的商业走向及其策略变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王欣;《契丹国志》史源疏证举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珊珊;明代辽东的教育与科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千怀遂,李明霞;沙漠化及其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2 盛海洋;黄土高原的黄土成因、自然环境与水土保持[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姜爱林,包纪祥;略论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问题[J];环境保护;1999年04期

    4 赵全鹏;明代北部地区粮食市场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5 曹建廷,徐爱霞,王苏民,沈吉;内蒙岱海湖岩芯碳酸盐含量变化与气候环境演化[J];海洋湖沼通报;1999年04期

    6 杨昶;明朝政令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郭鹏;汉中地区历代志乘述略[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8 陈良学;明代陕南屯田及移民[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9 梁中效,陈小赤;碑石所记明清时期汉中安康的环境问题[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10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倪绍祥;谭少华;;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进展[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强;晚清陕西与湖北双边贸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佐立;明代粮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龙雨;清代到民国时期鄂尔多斯的垦殖与环境变迁[D];西北大学;2003年

    4 李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张松梅;明代军队饷银供给演变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大伟;明代榆林镇沿边屯田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冯晓多;宁夏地区明代城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路虹;明代宁夏镇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景绅;;明清时期河西垦田面积考实[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2 朱瑞珊;明式家具的金属饰件[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年01期

    3 ;简讯六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4 王芳;明清时期的商业习俗[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年02期

    5 王达;中国明清时期农书总目(续)[J];中国农史;2001年04期

    6 朱亚非;明清时期儒学东渐日本简论[J];孔子研究;2004年05期

    7 马宗正,吴静;明清时期宁夏集市发展初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8 张晓东;;明清时期甘肃进士的时空分布[J];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吴媛媛;;明清徽州灾害初探[J];兰州学刊;2006年07期

    10 韩云伟;王尚义;;明清时期五台山佛教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爱琴;;浅论明清时期两淮泰州分司所辖盐场之盐课[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闵宗殿;;明清时期的人工生态农业——中国古代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范例[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甘满堂;;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姚兆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孙文学;;从商业教科书看明清晋商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李剑平;郑庆春;;明清时期的晋商民居[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范沛潍;;明清时期开封的交通[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9 唐建军;陈学文;仇名虎;胡永吉;;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沈旸;;扬州会馆录[A];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滨;[N];广西日报;2004年

    2 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黎霆;[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3 许展;[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孙保林;[N];南通日报;2010年

    5 王东 市科协;[N];芜湖日报;2010年

    6 张占力;[N];联合日报;2010年

    7 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建民;[N];光明日报;2011年

    8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吴大华;[N];贵州日报;2011年

    9 刘固盛;[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新忠;[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洁;明清时期西式天文测时仪器的传入及其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陈琳;明清时期徽州盐商与新安籍画家群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张桂琴;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纪丽真;明清山东盐业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健;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清玲;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遗存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丁峰山;明清性爱小说的文学观照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广洲;明清山东商贾精神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刘军;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研究(1368-1840)[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敏;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土地开发及其生态效益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长城;明清时期歙县江村商人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3 李军胜;明清温病学派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叶后坡;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琳;明清时期临川士绅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11年

    6 秦宗财;明清徽商的信息渠道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巧莉;明清时期牙人牙行的积极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8 张文欣;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妇女地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洪生;明清时期陕北的农业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D];西北大学;2002年

    10 梅立乔;明清徽州城镇初探[D];安徽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明代榆林镇沿边屯田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7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7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6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