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的有限开放——以贸易关系为中心
[Abstract]:As a social community, China faced a more complicated world situation in Qing Dynasty than in Ming Dynasty. Although the basic pattern of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has been discussed for a long time,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me historical nodes which were regarded as prominent signs of China's closenes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policy of sea ban and emigratio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as based on military strategy, not for the purpose of curbing foreign trade, and it was not lasting. It can not be said that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closing the door to the outside world" was the national policy. For about a century and a half after Kangxi opened the sea, the degree of activity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hina's overseas trade exceeded the level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it was a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The Qing Dynasty regarded tributary and trade as two things, each having rules and not accepting the principle of free trade,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vigilance about European commercial expansion and colonial expansion at that time and its push strategy; the so-called "one mouth trade" was an exaggeration. Other customs were still in operation. The key to the frustration of Macartney in China was not the etiquette dispute, but the fact that the Qing Dynasty did not satisfy the British envoy's desire to colonize China, and since then Sino-European trade has not stopped. The Qing government actively intervened in Chinese and foreign trade, including restrictions, norms, and encouragement measures. As far as the mainstream is concerned, the basic pattern of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as not closed to the outside world, nor fully open, but limited.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基金项目《十五至十九世纪世界变迁中的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研究》(09BZS004)成果之一
【分类号】: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诚;清初的迁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03期
2 胡思庸;;清朝的闭关政策和蒙昧主义[J];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02期
3 方裕谨;乾隆二十九年的丝斤出口[J];历史档案;1983年04期
4 韩永福;清代前期的华侨政策与红溪惨案[J];历史档案;1992年04期
5 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J];历史研究;1986年04期
6 陈尚胜;明与清前期海外贸易政策比较——从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一书谈起[J];历史研究;2003年06期
7 潘剶;;清初广东的迁海与广东人民的反迁海门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6年00期
8 陈柯云;论清初的“海禁”[J];北京师院学报;1980年01期
9 赵欣;;《安逊环球航海记》与英国人的中国观[J];外国问题研究;2011年03期
10 祁美琴;;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军;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研究(1368-1840)[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曹秀丽;朝贡制度与清前期的中荷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余张红;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中西陶瓷贸易[D];宁波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韶昱;;11世纪~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弱势影响的原因[J];创新;2008年04期
2 刘军;;明清时期白银流入量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李斌;清代染织专著《布经》考[J];东南文化;1991年01期
4 叶锦花;;迁界、复界与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以福建晋江浔美盐场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刘奇俊;清初开放海禁考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黎海波;;国外学者的领事保护研究:一种人权视角的审视与批判[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10年02期
8 陈义;陈永正;;嘉道之际福建霍乱的传入及其流行[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王信;;明清与当今中国的外贸顺差之比较[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1期
10 刘军;;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叶世昌;;明代的称量货币白银[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C];1998年
2 陈争平;;不平等条约下近代关税制度的形成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荣;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志强;李鸿章对越南问题的认识与策略研究(1881-1886)[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克诚;明代江南逋赋治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翟意安;论中华文明圈的内发性发展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隆生;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巨新;清朝前期涉外法律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侯俊云;雍正朝东南海疆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侯宣杰;西南边疆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余丰;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厦门湾的历史变迁[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汉元;明清时期饶平客家人迁台及两地互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邢哲;晚明江南地区米价变化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采梅;明清广东新安县城市地理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张杰;《乾隆朝上谕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刘波;明代隆庆开放后的旅菲华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崔进宝;“康乾盛世”下的“四口”及其腹地[D];山西大学;2011年
7 魏鹏扬;道光年间“弛禁论”再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萍;16世纪至鸦片战争前华侨与中国和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D];暨南大学;2000年
9 朱鹏;明代与清代前期广东的海上丝绸贸易[D];暨南大学;2003年
10 孙良玉;试论明代的白银货币化[D];郑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克生,庞乃明;明人荷兰观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张乃和;近代早期中英海外贸易市场体系发育之比较[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3 商盾;;茶叶,中国古老的出口商品[J];北京观察;2006年09期
4 吴建雍;;清代外销瓷与早期中美贸易[J];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01期
5 黄纪阳;;明中晚期至清中期华瓷外销蓬勃发展的原因探析[J];山东陶瓷;2006年04期
6 吕军;;沉船考古与瓷器外销——以“碗礁Ⅰ号”资料为中心[J];博物馆研究;2007年03期
7 金辉;;清代外销瓷中的西方文化因素[J];博物馆研究;2010年02期
8 贺宇红;;书籍东渐——宁波“中日海上书籍之路”的传播与交流[J];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05期
9 汤开建,彭蕙;爪哇与中国明朝贸易关系考述[J];东南亚纵横;2003年06期
10 陈丽莲;外销瓷纹饰与西方典故[J];东南文化;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廷茂;16—18世纪中期澳门海上贸易研究[D];暨南大学;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许雅萍;论福建外销瓷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翁舒韵;明清广东瓷器外销研究(1511-1842)[D];暨南大学;2002年
3 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林琳;17-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瓷器贸易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绍辉;略论1881—1914年间新俄贸易关系的扩大[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2 陈爱峰;杨富学;;西夏与回鹘贸易关系考[J];兰州学刊;2009年01期
3 贾文华 ,宿丰林;中俄早期贸易关系中的几个问题[J];求是学刊;1987年03期
4 佘莉;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关系[J];阿拉伯世界;1998年03期
5 张珊珊;;开埠早期汉口与上海的贸易关系(1864—1899)[J];历史地理;2013年00期
6 余清良;;试论澳门在早期(1635~1842)中英贸易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海交史研究;2000年01期
7 Von Uwe Schmitt;US-Kongress stimmt f,
本文编号:2264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64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