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商亦盗:灶户管理模式转变与明中期泉州沿海地方动乱

发布时间:2018-10-16 21:48
【摘要】:明初,在本色盐课和亲身应役的户役制度下,泉州灶户被束缚于盐场。随着正统年间盐课折米及里甲赋役改革,明中叶灶户管理模式发生转变,官府对灶户的管理重心转向货币赋税的征收。泉州灶户人身控制减弱、职业不再受限制,生计出现多样化。而改折后的盐政运作亦迫使灶户买米卖盐。以此为契机,泉州灶户广泛进行海上贸易,在海道不靖及明廷厉行海禁、开海后船引额数有限的情况下,灶户或"与贼为市",或参与海盗集团,亦商亦盗。明中叶泉州沿海地区动乱与当地海上贸易繁荣而国家推行海禁政策不无有关系,而灶户管理模式转变及泉州沿海社会变迁是其更为深刻的社会机制。
[Abstract]: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Quanzhou Zaohu was bound to salt field under the system of salt lessons and personal servitude. With the reform of salt and rice in the orthodox years and the reform of the tax service in Lijia,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stove households in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changed, and the management focus of the government turned to the collection of monetary taxes. Quanzhou stove household personal control weakened, the occupation is no longer restricted,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The operation of the salt policy after the reform also forced the cookers to buy rice and sell salt. Taking this as an opportunity, Quanzhou Zaohu engaged in extensive maritime trade. When the sea was not quiet and the Ming court had imposed a ban on the sea, and after the opening of the sea, the number of boat leads was limited, Zaohu either "became a city with thieves", or participated in a pirate group, and so did he. The turmoil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Quanzhou in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prosperity of local maritime trad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banning the sea by the stat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stove households and the social changes along the coast of Quanzhou are its more profound social mechanism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明清灶户制度运作与福建盐场社会变迁”(13CZS02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樊树志;“倭寇”新论──以“嘉靖大倭寇”为中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吕小琴;王日根;;从盐仓看明清福建盐业变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期

3 陈春声;刘志伟;;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叶锦花;;明代灶户宗族生计变革与祖先故事演变——以石狮铺锦黄氏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06期

5 陈春声;;明清之际潮州的海盗与私人海上贸易[J];文史知识;1997年09期

6 刘淼;明朝灶户的户役[J];盐业史研究;1992年02期

7 陈春声;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以林大春与潮州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为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修宪;王列辉;;开埠初期闽浙沿海的海盗活动初探[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2 范金民;;16至19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以生丝、丝绸贸易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3 张乃和;近代早期中英海外贸易市场体系发育之比较[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4 李志梅;;明代传入中国的日本纺织品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吴松弟;明清时期我国最大沿海贸易港的北移趋势与上海港的崛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卢平;明代对外政策对福建海外贸易的影响探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卢建一;明代海禁政策与福建海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8 曹琳;;明代海外华商经营活动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杨仁飞;;清中叶前的澳门平民阶层及社会流动[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10 黄挺;;明代前期潮州的海防建置与地方控制[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白斌;王慕民;;明代朱纨海禁政策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冯爱琴;;浅论明清时期两淮泰州分司所辖盐场之盐课[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徐翠红;;明末清初郑氏三代与日本贸易[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曾少聪;;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分类研究——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5 张宇燕;高程;;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关于晚明中国何以“错过”经济起飞历史机遇的猜想[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6 林仁川;;福建海商衰败原因再探索——儒家思想对海洋文化的影响[A];海洋文化与福建发展[C];2011年

7 黄顺力;;闽台海防文化论纲·绪论[A];海洋文化与福建发展[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2 高福美;清代沿海贸易与天津商业的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包国滔;宋元明时期归善县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D];暨南大学;2011年

7 张友庭;晋藩屏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冯正玉;17-19世纪朝鲜对清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靳阳春;宋元汀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沈华;近代观念之先声[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Pr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石运瑞;明朝中后期福建海外移民原因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胡晨;明朝嘉靖时代的“海上王国”—汪直及其东亚海上贸易网络研究(1540-1560)[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赵治花;明清时期赣东北的社会动乱与族群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5 林萍;南宋江西地区民间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陈汉元;明清时期饶平客家人迁台及两地互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张传寿;1368年-1840年中国民营手工艺市场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年

8 林诗维;西爪哇华人产业分布与发展(1602—1939)[D];暨南大学;2011年

9 施剑;明代浙江海防建置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叶先知;岭南水乡与江南水乡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徽史学通讯》总第1.2.3.4号要目索引[J];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03期

2 冯佐哲;《和s欧缸锶傅怠房际礫J];历史档案;1986年04期

3 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J];历史研究;2003年01期

4 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J];历史研究;2003年05期

5 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J];历史研究;2006年01期

6 刘永华;;道教传统、士大夫文化与地方社会:宋明以来闽西四保邹公崇拜研究[J];历史研究;2007年03期

7 钱江;;十六—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J];南洋问题研究;1988年02期

8 杜树海;;钦州西部的地方历史与都峒之民祖先记忆的创制[J];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9 黄宗智;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J];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01期

10 黄国信;温春来;;新安程氏统宗谱重构祖先谱系现象考[J];史学月刊;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德生;;明中期湟水流域汉族社会与文化之中兴[J];攀登;2008年02期

2 王志邦;对《明中期(公元1442年—1450年)的处州农民起义》一文的三点疑问[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3年03期

3 高春平;论明中期边方纳粮制的解体——兼与刘淼先生商榷[J];学术研究;1996年09期

4 王培华;归有光与明中期吴中经世之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魏清彩;;明中期辽东马市的立废及其效应[J];学理论;2009年26期

6 杨f;;从文徵明的经历看明中期吴中士商关系之渐变[J];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04期

7 高美玲;略论明中期广东黄肖养的起义及其特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8 晁中辰;论明中期以后的海外贸易[J];文史哲;1990年02期

9 王培华;明中期吴中故家大族的盛衰[J];安徽史学;1997年03期

10 吴光荣;;明中期紫砂壶工艺研究[J];浙江工艺美术;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玉田;;丘o煊搿洞笱а芤宀埂穂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2 于宝航;;明代国内交通运输的嬗变[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3 田培栋;;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4 汪庆元;;从徽州文书看明代税契制度的演变[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金奎;;明末屯军自耕农化浅析[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6 乔福锦;;“道德的弘扬”与历史的反动——简论清代前期文化对明中后期文化的“扬弃”[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7 姜镇庆;;战后日本对明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A];明史研究论丛(第三辑)[C];1985年

8 张华;;明代太湖流域农村专业市镇兴起的原因及其作用[A];明史研究论丛(第四辑)[C];1991年

9 姜晓萍;;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10 晁中辰;陈风路;;明代的武举制度[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苏雁;苏州虎丘山下发现宋代观音殿遗址[N];光明日报;2006年

2 侯杨方;朱元璋:一个全面倒退的制度创立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记者  徐蕴海 倪晓英;石观音殿遗址确属宋代[N];苏州日报;2006年

4 苏佛涛;石屏发现明清古墓[N];云南日报;2006年

5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南炳文;明史研究百花园的绚丽花朵[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南京大学历史系 范金民;朝鲜人崔溥《漂海录》所见中国大运河风情[N];光明日报;2009年

7 一知;《司礼授书》所反映的明代内书堂[N];中国文物报;2009年

8 李宪堂,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曹永宪,韩国弘益大学历史教育系;韩国的明清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北京大学历史系 胡丹;宦官在明代专制主义国家中的位置[N];北京日报;2010年

10 方长山;明朝那些人与事[N];温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郭晓航;元明时期云南的出镇藩王与镇守中官[D];复旦大学;2009年

2 邢春华;明中期关中四家易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D];内蒙古大学;2004年

4 杜常顺;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李雪艳;《天工开物》的明代工艺文化[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6 王胜鹏;明清时期江南戏曲消费与日常生活(1465-1820)[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登云;杨一清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金程丰;高拱改革与明中后期政局[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崔存岭;马文升的西北边防文献整理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吕东波;《大学衍义补》与明中期社会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姜珠玉;明代中期兵部若干问题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伟华;明清时期粤东北流民与社会变迁[D];南昌大学;2008年

7 文伟;时代叶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光宇;明代汉民移民朝鲜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黄续宏;明清海户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10 陈超;明代“大礼议”前后的内阁体势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75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75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b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