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受战争荼毒的宋代女性

发布时间:2018-11-14 09:53
【摘要】:在两宋的战争中,女性大量死亡,但她们并非死于主战场,而往往死于围城或逃难途中,或于亡国之际被迫殉国。战败之际,她们不但受到外族士兵的侵凌,而且受到本朝溃兵和乱民的迫害。宋代史家所褒扬的烈女,主要出现在靖康之难时,首先是不惜杀身以保贞节者,其次是曾有救父兄、丈夫、公婆等义举的女子,这类记载中可见男子生命高于女性的观念;当"忠""孝""义"与"节"相矛盾时,对女人来说,"节"仍是高于一切的,于是,值得牺牲的便只有妇女的生命了。靖康之难前,理学家有关妇女贞节观的说教已开始升温,将忠臣与贞女并列,但对当时社会影响还不是很大。靖康之难后,由于大批妇女特别是上层妇女被异族强暴,于是妇女的守贞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理学家的思想也得到社会的认可。
[Abstract]:During the wars of the Song Dynasty, women died in large numbers, but not in the main battlefields, but in besieged cities or on the way to flight, or forced to die for their country at the time of their national subjugation. At the time of defeat, they were not only attacked by foreign soldiers, but also persecuted by the army and people. The martyrs who were praised by historians in the Song Dynasty mainly appeared in the difficult times of Jing Kang, first of all, they did not hesitate to kill their bodies to protect their virginity, and then they were women who had saved their father and brother, husband, and mother-in-law, etc. In this kind of records, the idea that men's live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women could be seen. When "loyalty" filial piety "righteousness" and "festival" contradicts, for women, "festival" is still above all else, so the only thing worth sacrificing is women's lives. Before Jing Kang's difficulties, the preaching about women's virginity by Neo-Confucianism had begun to heat up, juxtaposing loyal ministers with virginity, but the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was not very great. After Jing Kang's difficulties, because a large number of women, especially the upper class women, were raped by other ethnic groups, the problem of keeping the virginity of women was widely concerned, and the thought of Neo-Confucianism was also recognized by the society.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宋笔记编纂与整理”(10&ZD104)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J50405)
【分类号】:K244;C913.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杜芳琴;明清贞节的特点及其原因[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钟年,孙秋云;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禁锢——宋代的妇女生活[J];文史杂志;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姜鹏;;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5 杜林渊;张小兵;;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森;;民间所谓的和田“羊脂玉”和敦煌五代文献中的“燕脂表玉”[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海波;;清代私盐立法问题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8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9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殷慧;肖永明;;北宋礼学思想发展的二重路径[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8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10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5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马英菊;范成大《石湖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诸葛瑞强;包拯司法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杨海花;《尔雅》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正萍;;宋代约束后妃规制述评[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覃洁贞;;略论宋代社会文化与审美风尚[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0年05期

3 来桂佩;;浅论宋代不同阶层妇女的贡献[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强金国;;吴s牎⑽鈚樉滤枷氤跆絒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5 杨帆;;浅谈宋代左藏库的收支[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10期

6 李智萍;;宋代女户的立户规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郑丽萍;;从墓志看宋代士人家庭的择偶行为[J];兰州学刊;2009年10期

8 徐秀玲;;明代兖州地区妇女贞节现象透视[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9 曾国富;;五代时期后宫女性的来源及其命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郭丽冰;;宋代女儿的家产继承权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兴涛;;宋代的武学博士[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杨文新;;宋代状元宰相梁克家述评[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民;王健;胡海燕;;纵横战争与长平、邯郸两役的成败[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4 顾奎相;;第三讲 评说“澶渊之盟”的是是非非[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5 何毅群;;六朝吴地历史地名与女性人鬼崇拜——以青溪与青溪姑信仰为例[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6 任建库;;秦灭蜀战争“石牛计”故事的形成[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7 曹远谋;徐伯勇;;郑国与开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商传;;试论“靖难之役”的性质[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9 胡华兴;;俞大猷用兵的哲学思想[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10 李铁匠;;万历朝鲜之役真相[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虞云国;缠足 从后宫向民间蔓延的悲剧[N];成都日报;2006年

2 汪黎明;从宋代酿酒业看瓷器生产[N];中国文物报;2002年

3 朱玉宝;宋代的官、职分离制度[N];中国人事报;2001年

4 何宪景;宋代惩贪“教而后行”[N];检察日报;2001年

5 文献中心 郑成宏;高丽女性与蒙古族接受儒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庄华峰 宋 标;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 [N];光明日报;2002年

7 记者 刘华山;上蔡郭庄二号楚墓棺椁发掘结束[N];驻马店日报;2006年

8 记者 王朝霞;破解王莽与西域战争之谜[N];甘肃日报;2002年

9 程锦;唐代女医选取之制考释[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俞京;向一个理想恣意的时代致敬[N];国际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钟杰;宋代县尉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刘缙;宋代正规军军事训练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廖寅;宋代两湖地区民间强势力量与地域秩序[D];武汉大学;2005年

4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高楠;宋代民间财产纠纷与诉讼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6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王晓龙;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陈志英;宋代物权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9 卫亚浩;宋代乐府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魏华仙;宋代消费经济若干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东明;宋代女性财产权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2 朱文利;明末清初战争中女性自杀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鹿军;宋代县级公吏职务犯罪考察[D];河北大学;2005年

4 刘慧;宋代两浙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5 苗玉勤;试论宋代妇女的地位及其社会作用[D];郑州大学;2005年

6 付海妮;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永娟;宋代举告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8 黄敏捷;宋代江南市镇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弋杨;宋代江西书院及其发展的社会环境[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胡坤;宋代辟举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30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30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6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