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版本的诸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3 16:07
《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成书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版本。从最初的手稿,到后来的传写之本,刻本,活字本,石印本,影印本等等,围绕着《三国志》的文本形成了一个庞杂的文献群体和复杂的版本系统。化身千百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扰,那就是不同版本之间的关联,文字的异同,版本的优劣等等。本文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各个时期产生的《三国志》的各种版本的梳理,研究,力求重构《三国志》的版本体系,分析版本源流,辨别版本优劣,以利于正确解读《三国志》。《三国志》版本研究是《三国志》研究的基础工作,也是二十四史系列文献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史学史范畴,,历史文献学的任务,版本目录学的课题。本文是第一篇系统研究《三国志》版本源流的专论,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三国志》的成书与流传研究,概述《三国志》的成书和早期流传情况,通过考察古代类书、古注、史书中保存的部分《三国志》引文,分析《三国志》早期文本形态及其变化,借助学界对传世《三国志》晋写本、唐写本残卷的研究成果,解读《三国志》在有雕版之前的文本形态以及与后世写本、刻本的渊源关系。第二部分为《三国志》宋刻本研究,宋代是《三国志》产生刻本的时代,宋刻本是《三国志》各种版本的源头,后世通过对《三国志》南、北宋刻本的不断翻刻而形成不同的版本体系,所以,对《三国志》宋刻本的研究是后世《三国志》版本研究之基础。在本部分推断传世的所谓“咸平《”吴书》实为北宋末南宋初国子监覆刻咸平监本的递修本,最晚修补刷印于孝宗朝。对南宋衢州本《三国志》的递修及相关著录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第三部分为《三国志》元刻本研究,主张元刻“正史”只有“十史”,并无“十七史”之刻。认为《三国志》在元代只有一刻,属于南宋建刻《三国志》系统,对书目著录的元刻本《三国志》进行了梳理,指出其错误。第四部分《三国志》明刻本研究,主要理清了明代南、北二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及《三国志》的版刻源流,对明代私刻《三国志》的版刻体系也进行了分析、梳理,就底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卢弼〈三国志集解〉底本考辨》对学术界《三国志集解》底本为金陵书局本的错误说法提出了质疑,指出应为毛氏汲古阁本。第五部分为清代武英殿刻本《三国志》研究,武英殿本《三国志》被称为“官本”,对清代及后来诸多版本影响深远。本部分对武英殿本《三国志》进行了全面研究,明确了其版本源流,具有总结性质。总之,在大量搜集有关资料、利用现存《三国志》各种版本的基础上,借助于版本目录学、校勘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基本上理清了《三国志》自成书以来一千七百多年的流传脉络和版本体系。附录为有关《三国志》版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为作者对传世《三国志》珍贵版本耙梳的结果,可供研究《三国志》版本者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36
本文编号:2331352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3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意义及其研究价值
二、 《三国志》版本研究回顾
1. 《三国志》的作者和成书研究
2. 《三国志》的著录与流传研究
3. 《三国志》版本源流和个案研究
4. 相关研究综述
三、 尚待解决的问题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框架
一、 《三国志》的早期传本与流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一) 《三国志》的书名、篇名问题
(二) 《三国志》的早期传本形态
(三) 《三国志》流传中的改写本问题
二、 《三国志》宋刻本研究
(一) 北宋刻本
1. 北宋咸平六年国子监刻本—《三国志》最早的刻本研究
2. 现存“咸平”《吴书》研究
(二) 南宋刻本
1. 南宋绍兴衢州刻《三国志》考
2. 南宋宁宗建阳刻《三国志》考
3. 《局事帖》用纸——《三国志》印本残叶版本试考
三、 《三国志》元刻本研究
(一) 元大德刻“十七史”考
1. 元大德九路刻“十七史”的缘起
2. 元大德九路只刻了“十史”,并无“十七史”之刻
(二) 元大德刻《三国志》考
1 .刊刻时间
2. 行款格式
3. 底本源流
4. 元刻《三国志》著录考
(三) 吴兴刘氏嘉业堂影刻本《三国志》考
1. 刘氏嘉业堂影刻《三国志》底本考
2. 刘氏嘉业堂藏本的流传及归宿
四、 《三国志》明刻本研究
(一) 官刻本
1. 南监本系统
2. 北监本系统
(二) 私刻本
1. 明万历西爽堂吴仲虚刊本
2. 明天启陈仁锡刊本
3. 明崇祯元年至十七年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本系统
4. 卢弼《三国志集解》所据底本为“毛本”详考
五、 清代武英殿刻本《三国志》研究
(一) 殿版《三国志》的版刻时间
(二) 殿版《三国志》的底本
1. 殿版《二十四史》的底本
2. 殿版《二十四史》中的二十一史底本为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即北监本
3. 殿版《三国志》的底本为明北监本
4. 殿版《三国志》的参校本
5. 殿版《三国志》的编校者与史观
6. 殿版《三国志》的校勘成就与不足
7. 殿版《三国志》的影响与流变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野春;裴松之《三国志注》引书辨析[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刘忠贵;敦煌写本《三国志·步骘传》残卷考释[J];敦煌学辑刊;1984年01期
3 李遇春;吐鲁番出土《三国志·魏书》和佛经时代的初步研究[J];敦煌学辑刊;1989年01期
4 陈国灿;对赤井南明堂藏二敦煌写卷的鉴定[J];敦煌学辑刊;1994年02期
5 吴金华,苏杰;易氏《三国志补注》评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王绍曾;《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必须得到重视——从张元济先生逝世30周年所想到的[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06期
7 刘奉文;沈家本与《古书目四种》[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06期
8 舒和新;三朝本《三国志》版本略谈[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04期
9 缪钺;;《三国志》的书名[J];读书;1983年09期
10 吕美泉;本世纪《三国志》研究编年[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本文编号:2331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3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