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的学术文化_《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北朝文化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07年
北朝乐府研究
赵宏艳
【摘要】: 本文以郭茂倩《乐府诗集》所收录的北朝乐府歌辞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表格的方式对北朝乐府诗歌的数量、内容、特点等基本状况做了统计。以乐府文学史为基点,通过史料的分析,结合音乐学,对北朝时期乐府诗歌的发展脉络、规律进行梳理。 第一章是对乐府诗歌,尤其是北朝乐府诗歌研究现状的概述。并按照来源将北朝乐府总分为宫廷乐府、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三类。 第二章对北魏、北周、北齐三朝的宫廷乐府加以解析。郊庙、燕射、舞曲歌辞均属为宫廷雅乐配置的歌辞,它与庙堂音乐、舞蹈共同构筑起宫廷雅乐系统。其作用首先是新制度建立的威仪与礼制的象征,其次是作为政治和法律的补充,体现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第三,具有政治教化的作用。它所承担的文化意义与价值是民间、文人乐府所远不能达到的。着重分析北魏、北齐、北周的宫廷雅乐歌辞在形制上的特点——四言为主的形式,内容多歌功颂德,庾信创制的北周的郊庙、燕射歌辞较有突破,显出别样的面貌;北魏、北齐、北周的政治制度有因袭传承的关系,这一点在雅乐歌词的创制和使用中也得以反映。宫廷雅乐的研究在乐府研究史上一直处于空白、缺失状态,,本章通过史料的类比,提出郊庙、燕射、舞曲歌辞所承载的宫廷雅乐是礼乐制度的基本形态这一观点。 第三章讨论以《梁鼓角横吹曲》六十六曲为代表的北朝乐府民歌。通过曲题的比较发现《紫骝马歌辞》、《黄淡思》、《陇头流水》、《东平刘生》、《紫骝马歌》、《陇头》等六篇本是汉魏乐府流传下来的旧题;通过《企喻》、《琅琊王歌辞》、《钜鹿公主》、《慕容垂》、《高阳乐人》五篇产生时间的考证,确定了这批乐歌产生于公元380年至486年左右;据前秦、后秦、后燕的汉化程度,即他们尚儒学、重教育,诗词文赋多有创制等文学活动,确定了产生在这个时期内的乐府民歌是汉歌。通过史料的比对确定《梁鼓角横吹曲》是北魏采诗制度的结果,得出这批乐歌是在梁武帝年间(515—549)传入南朝的结论,解决了北歌何以冠“梁”字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对北朝民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予以分析。 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是北朝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歌谣一类有“观民风,知薄厚”的意义,具有史学、文学、民俗学及语言学的研究价值。 第四章申述北朝的文人乐府。以北朝本土诗人和由南朝入北诗人两节分论之。余论则是对北朝乐府的地位与影响、南北乐府之差异的补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7.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雪;初唐文人乐府诗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王睿;魏晋南朝国家力量与郊庙乐府制作[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泽泽;汉魏六朝郊庙歌辞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相宁;北朝文化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5 赵洁;汉魏六朝诗歌中的女性心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帅;南北朝乐府中的联绵词比较[D];渤海大学;2012年
7 孙玮烛;南朝鼓吹、横吹曲文化考论[D];南京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葛晓音;;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张宗原;论北朝民间“婚恋”歌辞[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吕肖奂;古代民谣的怨刺艺术[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4 王小盾;早期道教的音乐与仪轨[J];南昌职业技术师院学报;1994年02期
5 葛晓音;;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张伯伟;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J];文学评论;1999年03期
7 曹道衡;关于南北朝文学研究问题之我见[J];文学遗产;1995年06期
8 冯洁轩;说“解”[J];艺术探索;1995年01期
9 林梅村;稽胡史迹考——太原新出隋代虞弘墓志的几个问题[J];中国史研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志燕;张蔚;;论建安悼亡题材的缺失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钟翠红;李建华;;论江总的散文创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4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5 马建兴;;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之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6 崔蕴华;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胡秋银;刘浩;;论永和人物——以刘惔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蒋寅;;美感与性感——唐前文学中对女性美的表现及其流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杨合林;;五、七言诗体与汉乐府之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林大志;再论萧纲的宫体诗[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梦潇;;东汉“行春”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宋国庆;;论北朝民歌创作的继承性——与汉代北方民歌之比较[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良政;;论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并序[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谭帆;;诗话与评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两种主体形式[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5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立;;四川新都德阳画像砖“交合图”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荣有;柯曙光;;汉画中的钟鼓乐悬综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永平;徐成;;近六十年来有关南朝襄阳地区武力豪族研究述评[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吉定;;回顾与展望:庾信研究六十年[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凤鸣;;登州在唐代中日关系中的重要地位[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雪;《中国民间小戏与西方音乐剧比较研究》用黄梅戏《天仙配》和音乐剧《猫》为例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虹;;《现代汉语词典》联绵字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叶文举;;西汉《安世房中歌》与《郊祀歌》之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王柏中;汉代皇帝宗庙祭祀乐舞制度考述[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4 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续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5 朱我芯;郭茂倩《乐府诗集》关于唐乐府分类之商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6 葛晓音;;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刘航;;刘生、王昌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袁行霈;百年徘徊──初唐诗歌的创作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9 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10 阎步克;乐师与“儒”之文化起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虎;周代宗教思想的演进[D];西北大学;2002年
2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3 黄清敏;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尚勇;乐府史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6 许继起;秦汉乐府制度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7 刘旭青;汉代歌诗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8 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9 王立增;唐代乐府诗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10 王柏中;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鹏;汉魏西晋婚恋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陆银湘;《诗经》“颂”诗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3 孙义梅;王昭君形象演变体现的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D];山西大学;2003年
4 易卫华;《诗经》祭祀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建军;《诗经》与周代宗教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6 黎艳;南朝文人乐府诗的新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崔世俊;《九歌》与巫术祭祀仪式[D];青岛大学;2004年
8 梁海燕;舞曲歌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向回;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娇;两汉散体大赋中的联绵字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真;西汉文化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2 郭三琴;明代文化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3 陈泽泽;汉魏六朝郊庙歌辞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冬冬;东汉文化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5 刘露芬;汉代郊庙歌辞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王彧;元代文化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7 杜申申;曹魏文化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8 王元冬;清代前期文化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华颐;陆修静生平与著述考略[J];中国道教;1988年03期
2 张宗原;关于《慕容垂歌》[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陈志谦;;唐安元寿夫妇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8年12期
4 ;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J];文物;2000年05期
5 张庆捷;畅红霞 ;张兴民;李爱国;;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J];文物;2001年01期
6 张庆捷;;《虞弘墓志》中的几个问题[J];文物;2001年01期
7 葛晓音;论《诗经》比兴的联想方式及其与四言体式的关系[J];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8 林梅村;吐火罗人与龙部落[J];西域研究;1997年01期
9 钟兴麒;;唐伊吾军驻所甘露川考[J];西域研究;199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允亮;;南北文学交流中的北朝乐府[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北朝文化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4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4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