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洞庭湖水上救助事业与社会成效研究——以岳州救生局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11-28 08:48
【摘要】:本文主要对清代洞庭湖区水上救生事业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社会史学的考察,并以此为切入点,透视清代地方公益事业的社会成效,及政府威权与社会力量的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的动态演变的发展沿革。研究表明,在湖区救生事业中官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财务整顿、治理贪腐与营私作弊等问题上,而同时论证了19世纪中国社会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所谓"自治";官办慈善组织与民办慈善组织具有很好的合作补充关系,在水上救助事业中是相互依存而发展的,后者同样重要;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地方慈善事业长效有序发展的关键,这种慈善资源既包括了人、财、物这类物质性资源,也包含了管理运作等所必备的技术。社会历史学的实践证明,只有切实发挥政府的职能,官方与社会力量的通力合作,物质与技术的有效整合并将这三者揉入社会大慈善事业之中,才能保证整个慈善事业的有效持续发展。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ocial history of water life saving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of Qing Dynasty, and takes it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see through the social effect of local public welfare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complements of government authoritarianism and social forc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dynamic evolu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gover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fe-saving cause of the lake area, especially on the issues of financial rectification, corruption control and cheating, etc. At the same time,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is no effective "autonomy" i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official charity organization and the private charity organization have the very good cooperation supplementary relations, in the water rescue enterprise is mutually dependent and develops, the latter is equally importan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is the key to the long-term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local philanthropy. This kind of charitable resources not only includes the material resources such as man, money and material, but also includes the necessary technology of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history has proved that only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the cooperation of the official and the social forces,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aterial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three into the great social charit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harity.
【作者单位】: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洞庭湖水上救助事业及当代借鉴研究”(14YBA243)成果
【分类号】:K249;D69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瑞洪;庞迅;张峥嵘;;京口救生会与镇江义渡局[J];东南文化;2005年06期

2 顾川洋;;乾隆年间官办救生船浅述[J];历史档案;2010年04期

3 哈恩忠;;乾隆朝整饬江河救生船档案[J];历史档案;2013年01期

4 李培林;;我国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未来[J];社会;2013年03期

5 杨国安;;救生船局与清代两湖水上救生事业[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范然;镇江救生会始末[J];镇江高专学报;2002年01期

7 蓝勇;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制续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03期

8 蓝勇;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制初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04期

9 蓝勇;;清代长江红船救生的地位和效果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年03期

10 蓝勇;;清代长江救生红船的公益性与官办体系的衰败[J];学术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红暖;;明末至民国前期天津慈善组织的演变与特点[J];安徽史学;2011年06期

2 刘扬;宋剑;;山西省游泳救生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10期

3 祝瑞洪;庞迅;张峥嵘;;京口救生会与镇江义渡局[J];东南文化;2005年06期

4 黎昕;高鸿;;关于城市新型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1期

5 商巍;;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问题探究[J];管理观察;2015年08期

6 蔡长昆;;从“大政府”到“精明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J];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02期

7 李鹏;;近现代川江航道图编绘补录[J];长江文明;2014年04期

8 张峥嵘;;近代镇江的慈善事业[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彭少峰;张昱;;迈向“契约化”的政社合作——中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之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01期

10 余娴丽;蔡晓良;;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理论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树俊;;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信息化建设——以泰州市海陵区社区信息化建设与实践为例[A];江苏省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郝红暖;清代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历史演变与空间运作(1644-1937)[D];暨南大学;2010年

2 黄志球;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杨杰;社会转型期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改革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4 金家厚;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5 龚世星;马克思制度变革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制度变迁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淋燕;晚清华东地区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留中;广西游泳救生员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方千华;国内外水上救生发展状况及救生员培养体制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谭绿英;民国时期的民间慈善团体——以20、30年代的成都为例[D];四川大学;2003年

5 徐文彬;慈善救济事业与社会转型[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郝红暖;地域环境与慈善组织的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肖斌;清末民初重庆民间慈善事业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孟丽;南京国民政府社会保障事业研究(1927-1937)[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肖奔;从清朝民国渡志看湖南义渡[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吴斯;网络同人传播中的权力生成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瑞洪;庞迅;张峥嵘;;京口救生会与镇江义渡局[J];东南文化;2005年06期

2 李培林;徐崇温;李林;;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J];河北学刊;2006年02期

3 杨国安;;救生船局与清代两湖水上救生事业[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1期

4 范然;镇江救生会始末[J];镇江高专学报;2002年01期

5 吴琦;鲜健鹰;;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的考察:清代湖北的救生红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对中国10个大城市508家企业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7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8 蓝勇;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制续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03期

9 周保明;;清代地方吏役工食银考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03期

10 蓝勇;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制初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培林;[N];人民日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洞庭湖的人与魂[J];环球人文地理;2013年21期

2 兴中;漫话洞庭湖[J];湖南档案;1986年02期

3 匡达人;;洞庭春秋[J];农业考古;1990年02期

4 熊伟民;清朝洞庭湖区围垦问题[J];益阳师专学报;1992年03期

5 伍丹;曹旦f;;洞庭湖的守望者——关于《白吟浪》的对话[J];芙蓉;2014年04期

6 董明辉;;洞庭湖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文史博览;2005年Z2期

7 卞鸿翔;;元明清时期洞庭湖的演变[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5年01期

8 刘后昌;心系洞庭湖——二十世纪测绘人参与治理洞庭湖纪实[J];中国测绘;2000年03期

9 张步天;洞庭湖区历史人口状况分析[J];益阳师专学报;1990年03期

10 欧阳楚龙;;治理洞庭湖[J];湖南党史月刊;199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永盛;;在洞庭湖发展论坛上的讲话[A];洞庭湖发展论坛资料汇编[C];2010年

2 李正最;周北达;李广源;宁迈进;黎昔春;;洞庭湖河湖疏浚综合效益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邓企华;肖皓夫;;文化是湖泊的灵魂——试论文化与洞庭湖的关系[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聂芳容;;环湖建镇保安 蓄洪储水抗旱 发展生态经济 洞庭湖治理与开发科学大道[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萍;;洞庭湖综合治理的主要思路[A];2010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6 钟兴永;吴顺发;;洞庭湖堤垸的兴废及其历史作用[A];2012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2年

7 颜永盛;;在2012洞庭湖发展论坛上的讲话[A];2012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2年

8 邓企华;肖皓夫;丁璞;;试论文化和文明与洞庭湖的关系[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刘茂松;;创建国家级洞庭湖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议[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黄昌林;;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要优先实施湖区治水项目[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谭剑 丁文杰;洞庭湖治污启示:地方政府该怎样追求局部利益[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梁斌勋 胡元娥;湖南全面整治洞庭湖区造纸业[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易博文邋通讯员 黄亮斌;洞庭湖造纸污染整治带来环境改善[N];湖南日报;2007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柳德新;上善之水[N];人民长江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王晓红 黄粒粟;国家应加快实施洞庭湖综合治理[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6 记者 张丹丹;省政协调研组调研洞庭湖区治理[N];益阳日报;2009年

7 余向东 胡婧;洞庭湖的天是明朗的天[N];中国渔业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鹏;洞庭湖湿地退化[N];北京科技报;2009年

9 记者 孟令坤;张春贤考察洞庭湖治理和渔民解困工作[N];常德日报;2009年

10 记者 侯严峰 谭剑;湖南遭遇罕见大旱,洞庭湖现在可好?[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琳琳;荆江-洞庭湖耦合系统水动力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徐卫红;洞庭湖区复杂防洪系统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与应用[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3 李静芝;洞庭湖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胡旭跃;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的演变及驱动因子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海文;清代洞庭湖区水患和洞庭湖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慧;洞庭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建;洞庭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调控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中花;洞庭湖区城乡统筹绩效评估与城乡统筹趋势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任霞娟;洞庭湖治理项目经济后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杜冠华;洞庭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及其环境质量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郭智峰;洞庭湖区新型粮农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8 刘巧娜;洞庭湖灭螺剂及副产物的污染现状及风险分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左婕;三峡工程建设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曾龄颐;洞庭湖区淡水鱼化学污染物调查与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62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62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0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