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翼:狂颓于万历年间——兼论明中叶以降士人任诞习气

发布时间:2018-11-28 18:55
【摘要】:晚明名士张献翼,与同时期诸多名流来往密切,事迹见于众多笔记文集,是明中叶以降狷狂士人的代表人物,但至今无人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梳理相关诗文集、传记、笔记等史料,可以发见,张献翼之狂颓,既有个性层面的狂叛特质,也有早年科举不第的心理阴影,还有晚明士人习气的熏染,更是对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
[Abstract]:Zhang Xianyi, a famous personage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had close contact with many celebrities in the same period, and his deeds were seen in numerous notes and works, and he w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aristocrats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but no one has made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m so far. Combing through the relevant collections of poems, biographies, notes, and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one can see that Zhang Xianyi's demoralization has not on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ersonality, but also the psychological shadow of his early imperial examination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scholars' habit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t is also a negative resistance to society.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
【分类号】:K2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国;;论宣鼎《夜雨秋灯录》对《情史》的承续和创新[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李永贤;;论廖燕“愤气说”的内涵及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火源;;晚明文学和五四新文学观念同异——对周作人发现的引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周若曦;;明末清初秦淮诗妓与文人之“诗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徐银;;汪琬传记文管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李明明;;浅论公安派的性灵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潘攀;;试论李渔戏曲理论中的“性灵”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陈胤瑾;;以“情”为帜 率性张扬——论晚明情感美学的现代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郑娟;;孙廷铨及其入仕——兼谈清初入仕汉官之处世心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10 王欢;杨小娜;;公安三袁与袁枚性灵说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蒲应秋;;明清时期女子缠足风行现象窥探[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董金平;;作为社会的身体——女性身体改造的质询与批判[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叶鹏飞;;浪漫主义书风的绝响——傅山书法之意义[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5 李焯然;;丘浚著述考[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6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商原李刚;;论儒道互补的和谐社会理念[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8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9 何胜冰;;韩非之术探研[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郑珊珊;明清侯官许氏家族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阴澍雨;明代写意花鸟画溯源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师东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强鹏程;明《宪纲》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荷艳;《萤窗异草》叙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解光书;唐顺之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小岭;论荀子的犯罪学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9 梅国福;朱彝尊《腾笑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伟;山人王稚登及其诗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鹏;论杨龙友的文化选择——兼论晚明士人“殉死”心态[J];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2 李红霞;;晚明士人弃科举原因及生活方式分化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庞乃明;;来华耶稣会士与晚明华夷观的演变[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4 向燕南;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张扬与历史评论[J];史学月刊;2005年04期

5 刘杏梅;;从心理史学的视角解读陈平[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刘春玲;;晚明名妓群体的文化特征[J];阴山学刊;2010年05期

7 邢东升;;以文载道——杨恩玉著《治世盛衰:“元嘉之治”与“梁武帝之治”初探》评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陈岭;汪巧慧;;明宪宗的“恋母心理”与万贵妃擅宠[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刘晓东;晚明士人生计与士风[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郑丽霞;;论晚明生员的弃巾之风[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立新;;晚明士人的非正统取向及其延续性——以徐霞客为例看“东方式的文艺复兴”进程[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明;陈继儒研究:历史与文献[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崔娟;晚明士人的文化适应和信仰抉择[D];暨南大学;2011年

2 赵艳平;晚明士人休闲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诸颖政;晚明士人知识趣味的多样化[D];复旦大学;2012年

4 耿波;城市文化与审美:中晚明南京士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晓颖;谢杰与《虔台倭纂》[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蔡振芳;以“游”为常态[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盛桦;论晚明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学风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磊;《五杂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余飞勇;生员与明代荒政[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63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63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f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