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华北平原高粱种植的崛起及其原因

发布时间:2019-01-24 13:21
【摘要】:明清时期,华北平原高粱种植呈现出异军突起的局面,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品种增多,在粮食种植结构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一跃成为可以和粟、小麦相提并论的主要粮食作物。究其原因,除了高粱自身习性因素外,明清华北平原因人口激增而产生的粮食供给压力、因人均耕地速减而产生的拓展耕地需求等共同促成了高粱种植的崛起。由于高粱的大规模种植,增加了华北平原粮食总产量,才使得这一地区安然度过了人口膨胀时期的粮食危机。
[Abstract]: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orghum cultivation in North China Plain showed a sudden situation. The planting area expanded rapidly, the variety increased, and the position in the structure of grain cultivation was greatly improved. It became the main grain crop which could be compared with millet and wheat. In addition to sorghum habit factors, grain supply pressure caused by population explos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demand for expanded cultivated land caused by the rapid decrease of per capita cultivated land contributed to the rise of sorghum cultivation. Because of the large-scale planting of sorghum, the total grain production in North China Plain was increased, which made the region weather the grain crisis during the period of population expansion.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粮食种植结构变迁研究”(13YJC770026) 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资助项目
【分类号】:S514;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岗;关于明初河北移民的考察[J];河北学刊;1983年04期

2 李令福;明清山东粮食作物结构的时空特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亮;;清前中期的农林政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2 赵亮;;18世纪中国的生态政策与生态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3 张新光;论中国农民的特质——兼谈党和国家对9亿农民政策调整的问题[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罗莉;;清代西江下游经济开发对森林变迁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许欢;;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年05期

6 朱光华,魏凤春;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改革——一个财政压力周期变动下的基本框架[J];财经研究;2003年09期

7 刘建玲;;论改土归流前后湘西土家族饮食习俗的变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0期

8 焦培民;;人丁“赋税单位说”质疑——清初人丁尾数问题辨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9 王孝俊;;金代的户口调查统计及其启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3期

10 龚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清华北区域经济史研究综述[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栾成显;;洪武丈量考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2 栾成显;;明代人口统计与黄册制度的几个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3 马丹丹;;他者何方:长城与寨墙[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4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试探[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6期)[C];2008年

5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及结构试探[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3期[C];2010年

6 高寿仙;;明代淮安人口数额初探[A];明史研究(第十一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发展;近代河南人口问题研究(1912-1953)[D];复旦大学;2010年

5 王保宁;气候、市场与国家:山东耕作制度变迁研究(1560-1960)[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范传南;明代九边京运年例银及其经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国骥;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伟;中国专制王朝衰亡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马春华;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家庭的性别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管慧雯;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伟;清代福州府列女群体角色管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D];西北大学;2011年

6 田应渊;作为经历、想象和叙述的历史[D];吉林大学;2011年

7 伍红香;西南地区的洋务工矿业(1861-1895)[D];西南大学;2011年

8 赵志纯;清代山东沂州府经济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嫦娥;明清珠江三角洲燃料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胡乐伟;近代广东侨乡房地产业与城镇发展研究(1862-1949)[D];暨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人;;高粱的“三壮”管理[J];现代农业;1983年05期

2 李团银,李三棉,仪治本,柳青山,赵素萍,高儒萍;高粱新选不育系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3年03期

3 孟春刚,阎喜梅,张福耀,郑晋波,王立新,李培良;高粱新选不育系A_2F_4A、A_1356A配合力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8年01期

4 孙守钧,丁秀英,吴海元,马鸿图;高粱单叶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的研究[J];杂粮作物;1998年05期

5 吕云生;;加强管理 促进高梁早熟[J];农村科学实验;1998年07期

6 云希兰,孟宪丽;引种杂交高粱新品种初报[J];草原与草坪;1999年04期

7 何文安,贾恩吉,陈学求,邓邵华;高粱杂交种“吉粱3号”选育报告[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8 张万玉;;怎样种好高粱[J];农村科学实验;2001年05期

9 何文安,贾恩吉,邓少华,齐义杰;高粱杂交种“吉粱5号”选育报告[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10 吕树立,寇传喜,石秀云,付汝宏;高产优质高粱豫粱8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玲;莫兴国;郑大玮;;基于NDVI遥感数据的华北平原农田蒸散量时空分布[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2 戴明宏;王荣焕;王璞;;基于CERES—Maize模型春玉米水分优化管理决策[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王彩娟;王晓琳;姜闯道;;盐胁迫下不同盐敏感型高粱光合功能维持及机制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付飞;吕香玲;郭玉华;;玉米SSR引物在高粱中通用性研究[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窦瑶;刘相国;于莹;陈宏宇;曲昕宁;王虎义;张晓瑛;郝东云;;NaCl和Na_2CO_3胁迫下的高粱MAPKs基因家族表达模式[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王鑫;姜闯道;谷卫彬;石雷;高辉远;;光强影响高粱叶片发育及光合特性的系统调控研究[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侯升林;籍贵苏;杜瑞恒;吕們;;我国高粱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展望[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高士杰;刘晓辉;;高粱不育系中同质恢复系的成因及对策[A];论中国种子工程——全国种子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9 薛玲;莫兴国;;用多时相NDVI数据估算华北平原作物水分利用效率[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李雁鸣;郑丕尧;;燕麦和高粱叶片的解剖结构与光合性能的相关性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裴玉荣;高粱的用途及营养价值[N];吉林农村报;2010年

2 王小波;高粱类型及用途[N];吉林农村报;2010年

3 记者 李学华;南非批准“超级高粱”种植试验[N];科技日报;2009年

4 商希坤 李耘;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三个水稻新材料通过重庆市田间技术鉴定[N];四川科技报;2010年

5 柯宗;四川省农科院高粱专家大力推广高粱漂浮育苗技术[N];四川科技报;2010年

6 徐振生 赵刚 本报记者 李万东;高粱新品种选育成功[N];辽宁日报;2010年

7 记者 任海军;美科学家完成高粱基因组测序[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玉米咋存贮[N];吉林农村报;2008年

9 友阳;垫江试种成功酿酒高梁新品种“泸糯8号”[N];粮油市场报;2009年

10 闵勇智;江安试验成功“四季高粱”[N];农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秋文;高粱与苏丹草的遗传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陈军胜;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邵艳军;高粱、玉米苗期抗旱生理与分子机制的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常金华;高粱品种“河农16”抗蚜的理化特性及抗性基因定位[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5 仪治本;高粱、玉米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变化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初步探讨及高梁异胞质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6 崔振岭;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肥管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郭建茂;基于遥感与作物生长模型的冬小麦生长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殷志华;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9 纳索;林粮复合经营对农林产品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宋仲戬;高粱全长cDNA文库构建和分析及玉米ZmBIP基因的功能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Rebecca Simisola Agboola;硼(B)和氯化钠胁迫处理诱导高粱(Sorghum bicolor)自交系发生形态和DNA甲基化的变异[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心柏;旱地高粱渗水地膜覆盖增产机理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3 刘龙龙;高粱杂种优势与其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变化关系的初步探讨[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4 韩永亮;同源四倍体高粱与约翰逊草SSR分析及杂种优势多代利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5 赵茜;高粱与约翰逊草细胞遗传学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6 丁川;一熟制区耕作制度的演变及在不同垄距下种植高粱的生物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宏一;高粱幼苗水分胁迫诱导表达差异cDNA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8 崔江慧;高粱AFLP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抗蚜基因的定位[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9 齐金凤;高粱抗蚜基因SSH文库的构建及其序列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10 徐文华;杂交高粱-苏丹草产量与品质形成机理及其对氮素水平的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14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14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e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