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与中国文明对话的新开端——以西人在元大都“汗八里”的经验为中心的考察
[Abstract]:The exchanges between Europe and China began in Yuan Dynasty and entered a new stage. Through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travel notes and letters left by Franciscans such as Montgausino, Edolick and Malenori, we can reveal the "Beijing experience" of the Westerners in 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state of Sino-European exchanges at that time. And outline the western "Khan eight li" imag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11YJA770040)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12BZS07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升阳,孙洪伟,徐海鹏;国家大剧院工地的金口河遗迹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葛桂录;;另一种声音:维柯、巴雷蒂对“中国神话”的解构[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郑林昌;张雷;程晓凌;;中国人地关系演进中交通运输发展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杨靖筠;;浅析蒙元时期的天主教[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王自力;中国开封犹太人的若干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6 佟洵;试论东正教在北京的传播[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7 邱树森;元代基督教在大都地区的传播[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8 刘亚轩;;山西人樊守义与《身见录》[J];编辑之友;2010年12期
9 刘亚轩;;意大利那不勒斯中国学院与中国近代教会学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孙启祥;;金牛古道演变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龚方震;;古代阿拉伯人记中国[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2 肖宪;;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林梅村;;元人画迹中的欧洲传教士[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范正义;;试论闽南宗教信仰与海洋环境的关系[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佟洵;;元朝以来俄国东正教在北京地区传布的历史考察[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曹天成;郎世宁在华境遇及其所画瘦马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4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俊;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贡贵训;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莫fx;文化线路视域下的清江流域商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9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伟;《筹办萍乡铁路公牍》整理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卫星;近代江西新式交通发展与社会经济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南山;秦汉时期舆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廖红标;明清时期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夏燕梅;唐代航海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大伟;11世纪到14世纪泉州与印度洋的贸易和泉州区域社会的形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白洋;战国秦汉武关道军事地理论述[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铁泰;元代崇福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银良;战国及秦邮传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刘政;斡脱商业与元代社会[D];兰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耀廷;;《马可波罗行纪》中的元大都——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结合的产物[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王岗;;元大都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几点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3 陈高华;;元朝的兴衰[J];党建;2010年11期
4 朱兴礼;邵鸥;;吴兴在元朝初期艺术发展中的作用[J];蒙古学信息;1984年01期
5 伊永文;元大都的体育活动[J];紫禁城;1997年03期
6 邱树森;元“回回哈的司”研究[J];中国史研究;2001年01期
7 孙红梅;;元朝与高丽“舅甥之好”关系的确立[J];东北史地;2007年06期
8 孙红梅;;高丽忠烈王与元朝的联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申友良;张敏娴;;元宪宗蒙哥时期“三农”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10 孙红梅;;元朝与高丽姻亲关系中的人员往来及其文化交流[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志欣;;北京中轴线“申遗”充分体现元大都的内涵[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周继中;;元大都人口考[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C];1981年
3 张宁;;试论元大都城的历史地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4 朱耀廷;;从《马可波罗行纪》看元大都——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结合的产物[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5 王明星;;元朝高丽内属政策的出台与失败[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6 沈平;;从《马可波罗行纪》看元大都[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7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杨西岩;;朱元璋夺取元大都之战[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9 鲍志成;;元大都和杭州的国际性[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10 林梅村;;元人画迹中的欧洲传教士[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博;元大都研究具独特历史文化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谓知;元大都的设计与营建[N];中国文物报;2011年
3 记者 孙钥;一座人口过百万的潮流之城[N];杭州日报;2010年
4 江湄;述开国继统 论治世良模[N];光明日报;2001年
5 陆元;新年来临说花炮[N];中国档案报;2006年
6 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 周京南;元代宫廷紫檀使用考略[N];中国文物报;2005年
7 刘诺;乾隆时期正阳门的大修[N];中国档案报;2005年
8 任崇岳;宋朝覆亡之际的士大夫[N];光明日报;2002年
9 本报评论员;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古都风貌保护[N];北京日报;2006年
10 林容;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批[N];中华建筑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瞿大风;元朝统治下的山西地区[D];南开大学;2003年
2 武香兰;元代医政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东平;苏天爵及其法制实践与思想[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红梅;元朝与高丽“舅甥之好”及两国文化交流[D];吉林大学;2006年
2 曾晓娟;元大都形象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静;元代畜牧业地理[D];暨南大学;2008年
4 屈广燕;高丽忠宣王在元朝的行迹[D];暨南大学;2006年
5 马芳;元代吏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马樱滨;从理念到实践:论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与《周礼·考工记》之间的关联[D];复旦大学;2008年
7 张磊;元代汉地的治安体制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陈颖霞;元朝中国与东南亚的药物交流与贸易[D];暨南大学;2006年
9 更周吉;元朝在西藏的括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赵维宁;元朝医官制度[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56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56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