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秘史》中两则谚语与相关史料的可靠性问题

发布时间:2019-04-12 06:57
【摘要】:本文讨论的《元朝秘史》所记第一条谚语,见于该书第85节记铁木真幼年在逃避泰赤兀人追杀时,锁儿罕失刺两子间一段以草木尚且蔽护遭鹰鹘追捕的雀鸟为喻,力主救铁木真之叙事。此比喻亦见于波斯史家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中,有关诸王阔端拒绝向脱列哥那监国皇后交出大臣镇海与牙刺瓦赤的回复,以及元人阎复《句客郡王纪绩碑》记载的钦察王族不同意将收留的篾儿乞残部交给成吉思汗时所举理由中。第二条有关凭借观察少年眼神灵活程度,来判断其未来成长的蒙古谚语,除在《秘史》中两见外,亦见于畏兀儿名臣孟速思与汉人刘哈剌八都鲁的家传资料。本文通过对这两条蒙古谚语的分析,证明《句容郡王纪绩碑》所记钦察王族沦为成吉思汗家族牧奴的过程,志费尼所述阔端拒绝向脱列哥那皇后交出镇海与牙刺瓦赤之事,与孟速思与刘哈剌八都鲁家传资料中保存的他们初见成吉恩汗与忽必烈时的情节,均是相当可靠的历史记录。
[Abstract]:The first proverb 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s found in verse 85 of the book, in which Tie Muzhen, when he was young, evaded the killing of the Taiji Uighur when he was young, and when he was young, he and his son lost their thorns, and a passage between the two sons was taken as a metaphor for the grass and trees still sheltering the birds hunted by the Uighurs. Strive to save Tie Muzhen's narrative. This analogy is also found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nquerors of the World by the Persian historian Zhifini. The reply that the kings refused to hand over their minister, Zhenhai, and the tattooshi to the queen of the incarcerated state of Tegonia was also found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nquerors of the world. The reasons why the Qin Cha royal family did not agree to hand over the remaining bamboo strips to Genghis Khan in Yuan Dynasty Yan Fu's tablet of Records of the King of Quan County in the Yuan Dynasty were among the reasons for not agreeing to submit the collected parts of the bamboo strips to Genghis Khan. Article 2 the Mongolian proverb about judging the future growth of a teenager by observing the flexibility of his eyes is not only seen in the Secret History, but also found in the genres of Meng Sui-si, a famous minister of the vultures, and Liu Hara-Badulu, a Han ma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two Mongolian proverbs, this paper proves that the royal clan of Qincha became a slave of the Genghis Khan family in the Monarch of Jurong County, and the broad-ended refusal of Zhifini to hand over the town sea and the tattooshi to Queen Tolegona, The plots preserved in the family biography of Meng Suo-si and Liu Haila-Badulu when they first saw Genghehan and Hu Bilie are fairly reliable historical record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元史研究室;
【分类号】:K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依果,李文君;脱列哥那合敦是窝阔台的“六皇后”吗?[J];蒙古学信息;2003年01期

2 萨仁高娃;;论《蒙古秘史》中的谚语格言[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赵华富;元代契尾翻印件的发现[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张金铣;;元两都之战及其社会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陈瑞;;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龚光明;杨旺生;;元代农业灾害成因论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7 雷静;;历史时期新疆地区农业灾害发展述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8 柴福珍;;大蒙古国时期蒙古草原上的社会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9 于志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10 苏海洋;雍际春;晏波;尤晓妮;;甘肃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相关性研究之二——隋唐宋元时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5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赵晓明;;我国反假货币法律的考察与探究[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8期)[C];2009年

7 朱亚非;;明初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8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9 尹钧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10 张云涛;;从戒台寺石刻看其宗教的历史地位与传承[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4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西亚;金代图书出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景勇;中国古代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邹明军;《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会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莹;清代东北地区物产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作海;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余德芹;元明时期法医学文献整理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0年

7 戴学艳;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天津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慧智;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铜镜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常雯婕;文化交流、融合进程中民族服饰的流变[D];云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确精扎布;;《元朝秘史》语言的数范畴[J];民族语文;1983年04期

2 原山煌;乌力吉图;;论《元朝秘史》十五卷抄本——对陆心源旧藏本的研讨[J];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4年03期

3 张承志;;历史与心史——读《元朝秘史》随想[J];读书;1985年09期

4 白·特木尔巴根;《元朝秘史》(十五卷本)第一卷校异[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S2期

5 小泽重男;民外兴;;漫谈《元朝秘史全释》的出版[J];民族译丛;1989年06期

6 小泽重男;张永江;;《<元朝秘史>及其复原》译者前言[J];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1年01期

7 阿尔丁夫;感天狼而生还是感光而生——关于《元朝秘史》中阿阑·豁阿感生神话传说新探之一[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02期

8 白·特木尔巴根;《元朝秘史》写作过程考略[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都兴宙;《元朝秘史》中“行”的用法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敖日其杨;;运用计算机研究蒙古语言学的良好开端[J];民族语文;198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学文;郑玉玲;;《元朝秘史》相似人名考[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乌兰;;《元朝秘史》“兀真”考释[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3 方龄贵;;关于《元朝秘史》书名问题之再探讨[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4 乌兰;;关于《元朝秘史》中的“马阿里黑·伯牙兀歹”[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5 乌兰;;《元朝秘史》文献学研究史概述[A];蒙古史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6 甄金;;《蒙古秘史》源流研究概述[A];蒙古史研究(第二辑)[C];1986年

7 甄金;;《蒙古秘史》汉译考[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3)[C];1983年

8 乌云高娃;;日本关于《蒙古秘史》的研究状况[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9 乌兰;;印藏蒙一统传说故事的由来[A];蒙古史研究(第六辑)[C];2000年

10 刘荣q ;高文德;;论蒙古诸部统一前的氏族制残余[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0)[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江获;“《元朝秘史》电子全文检索系统及检索工具书的研制”课题进展顺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甄达真;说说《蒙古秘史》[N];鄂尔多斯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春海;学界纪念成吉思汗诞辰850周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阿勒得尔图;方龄贵:治学元史60载 学富五车知不足[N];中国民族报;2007年

5 林崔宏;方龄贵先生的蒙古史、元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旭;《元朝秘史》词汇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南德玛;《元朝秘史》专有名词总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3 何柳;《元朝秘史》词频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郭立建;汉译《元朝秘史》量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王惠;《元朝秘史》介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蒋秀玲;《元朝秘史》代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哈斯;卜和克什克蒙古文转写的《元朝秘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56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56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3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