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遗民文人乱世心态与人生选择

发布时间:2019-04-17 21:46
【摘要】:唐遗民文人仕宦情形有三种,一是不愿出仕;二是求仕未得;三是成功出仕。出自避乱、避祸和耻事强藩心理,一部分遗民文人甘愿远离官场;另有少部分遗民文人迫于客观压力或个人原因,求仕未得;还有相当一部分遗民文人出仕各地方政权,大致有积极争取、消极被动、巧于仕宦三种类型,其中地方政权统治者对文人的态度和文人自身来源地,往往对遗民文人选择出仕政权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唐遗民文人来说,乱世心态及其人生选择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心存忠义而不求仕宦者令人称道,乱世中为民谋求福祉者更值得推崇。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official situations in Tang Dynasty, one is not willing to go to an official, the other is not seeking an official, and the third is a successful official. Some of the surviving literati are willing to stay away from the officialdom, and a few of them are forced by objective pressure or personal reasons to seek official service. There are still quite a few left-behind literati in various local governments, which are generally active, passive and skillful in three types of official, among which the attitude of the local regime rulers towards the literati and the literati's own origin are generally active, passive, and skillful to those of the official officials. It often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choice of the official regime for the surviving literati. For the literati of Tang Dynasty, the mentality of chaotic times and their life choices are closely combined. Those who are faithful and do not seek official eunuchs are laudable, and those who seek for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in chaotic times are more worthy of praise.
【作者单位】: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晚唐文人仕进心态研究”(10WYXM01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刘洪强;;《周易·井卦》与《井底引银瓶》之关系探微——兼论《周易·井卦》对《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4 郭淑新;董秀丽;;中华民族的自信意识与忧患意识辩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张金铣;赵翼论新、旧《五代史》的文献价值与史学价值[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郭琳;五代十国的流民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赵睿才;;发掘自己的灵魂——长吉诗理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胡耀飞;;五代蜀地粟特系沙陀人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张劲松;;陈崇与东佳书堂关系的再认识——基于谱牒与地方志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李军;;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5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森;;民间所谓的和田“羊脂玉”和敦煌五代文献中的“燕脂表玉”[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霍宏伟;;隋唐洛阳东城形制布局的演变[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10 赵立新;;梁代的聚书风尚——以梁元帝为中心的考察[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新杰;;王维、司空图籍贯及出生地考证[J];沧桑;1993年04期

2 ;司空图为民解纠纷[J];文史月刊;1999年Z1期

3 古风;司空图的意境形态论[J];唐都学刊;1996年03期

4 魏鉴勋 ,袁闾琨;试论清代的幕僚及其对地方政权的作用[J];史学月刊;1983年05期

5 姚波;;六镇问题与北魏的灭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6 王天奖;;太平天国的郡县地方政权[J];文史哲;1958年05期

7 赵俪生;李自成地方政权所遭地主武装的破坏——“明末农民大起义”专题研究之一[J];文史哲;1955年11期

8 徐日辉;前仇池国述论[J];甘肃社会科学;1988年03期

9 黄才庚;唐朝文书驿传制度初探[J];档案学通讯;1987年02期

10 黄惠贤;;试论张鲁政权的性质[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周霞;刘管平;;风水思想影响下的明代广州城市形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王仲荦;;大唐帝国末日的(车免)歌——韦庄诗篇[A];唐史研究会论文集[C];1980年

3 杨琮;;西汉闽越国的军事制度与装备[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文实;;中国历史上唐与吐蕃的关系[A];唐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5 薛瑞泽;;先秦至汉初南越地区与黄河文明的交往[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祚民;;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的若干问题[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5第2期)[C];1984年

7 王兴亚;;关于李自成关中——北京战略的评价问题[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5第2期)[C];1984年

8 黄凤岐;;第六讲 耶律阿保机——辽朝缔造者[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9 杨琮;;西汉闽越国的军事制度与装备[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原建军;茹茹国原来归顺北齐了[N];西安日报;2006年

2 熊元正;大理国的京都大理城[N];云南日报;2001年

3 杨中兴;南诏大理国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探微[N];大理日报(汉);2007年

4 支云华;谈南中爨氏政权灭亡[N];社会科学报;2001年

5 李荣欣;“叶公好龙”与叶公治水[N];中国水利报;2008年

6 格桑益西 保罗;西藏: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N];西藏日报;2008年

7 韩成武;唐人的稿酬意识[N];保定日报;2007年

8 施立学;茶阿冲:长春[N];吉林日报;2006年

9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N];西部时报;2006年

10 吴健礼;元朝对藏区的统一和对乌思藏的施政[N];西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全介;秦汉政治与儒生[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莹;清前期黑龙江地方政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李雪梅;东丹国基本史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威;金代县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宁波;4-5世纪黄河流域坞堡问题再考察[D];吉林大学;2006年

5 许忠洪;汉代豪族与选举制度[D];南昌大学;2006年

6 张玉祥;东汉后期的士人政治[D];内蒙古大学;2006年

7 金圆恒;南诏的民族政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8 马艳辉;王应麟学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文健;高句丽与南北朝朝贡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孙先文;吴越钱氏政权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59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59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c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